文/婷妈
常看到家长们这样“爱”孩子:孩子想要玩具,立刻掏钱买下;孩子遇到一点小挫折,马上冲上去帮忙解决;可当孩子想分享学校的趣事、吐槽心里的委屈时,家长却总在忙着看手机、聊工作,随口敷衍一句“知道了,别烦我”。
其实,真正高质量的陪伴,从不是对孩子“有求必应”的溺爱,也不是“百般呵护”的包办,而是弯下腰、静下心,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因为只有听懂孩子的心里话,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1、有求必应的陪伴,看似是爱,实则会让孩子丧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家长觉得“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就是对他好”,可这样的“爱”,就像给孩子裹上了一层厚厚的“保护壳”,让他们失去了面对困难、独立成长的机会。
邻居家的男孩乐乐,从小就是家里的“小皇帝”,想要什么,父母都会立刻满足:玩具车买了一箱又一箱,想吃零食随时都能拿到,就连写作业遇到难题,父母也会直接告诉答案。
等乐乐上了小学,问题就暴露了:遇到一点困难就想放弃,作业不会写就哭闹着找家长,和同学发生矛盾,只会回家告状,根本不知道怎么自己解决。
有一次,乐乐因为想要同学的漫画书被拒绝,竟然在教室里撒泼打滚,老师找家长沟通时,乐乐妈妈才意识到:“原来一直有求必应,不是在爱他,而是害了他。”
有求必应的陪伴,只会让孩子变得自私又依赖;而适当的“不满足”,加上倾听孩子需求背后的想法,才能让他们学会独立与担当。
2、百般呵护的陪伴,看似是保护,实则会削弱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
不少家长总怕孩子受委屈、遇困难,于是把孩子护在“温室”里,不让他们经历一点风雨。可这样的“保护”,会让孩子像娇嫩的花朵,一旦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
朋友家的儿子小宇,从小被爷爷奶奶宠得无微不至:吃饭要喂到嘴边,走路怕摔着要牵着,就连和小朋友玩游戏,爷爷奶奶也会盯着,生怕他被欺负。
上幼儿园后,小宇因为不会自己穿衣服、吃饭慢,经常被其他小朋友嘲笑,他不仅不敢反驳,还哭着闹着不想去幼儿园。
朋友无奈地说:“以前总觉得把他照顾得越好,他就越幸福,没想到现在他连一点挫折都承受不了。”
百般呵护的陪伴,只会让孩子变得脆弱又胆小;而适当的“放手”,加上倾听孩子面对挫折时的感受,才能让他们长出对抗风雨的勇气。
3、善于倾听的陪伴,才是真正的理解与尊重,能搭建起亲子间的信任桥梁
孩子的世界很小,他们的喜怒哀乐,可能只是因为一只丢失的铅笔、一句同学的玩笑、一次老师的表扬。
可对孩子来说,这些都是天大的事,如果家长能认真倾听,就是对他们最大的理解与尊重;如果家长总是敷衍,孩子就会慢慢关闭心门,不再愿意分享。
表姐家的儿子小远,上小学三年级时,突然变得不爱说话,放学回家就躲进房间。表姐没有批评他“怎么这么内向”,而是每天晚上抽出半小时,坐在他身边,轻声问他“今天在学校有没有什么好玩的事?或者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想跟妈妈说说吗?”
一开始小远不愿意说,表姐也不着急,只是默默陪着他。直到有一天,小远终于开口:“同桌总嘲笑我写字丑,我不想去学校了。”
表姐认真听他说完,然后抱着他说“妈妈知道你很委屈”,接着和他一起练习写字,还教他“如果同桌再嘲笑你,你可以告诉他‘我正在努力练习,以后会写得越来越好’”。慢慢的,小远不仅重拾了信心,还越来越愿意和表姐分享学校的事。
善于倾听的陪伴,能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在乎我、理解我”,从而建立起深厚的亲子信任;而敷衍的倾听,只会让亲子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陪伴孩子的路上,我们总想着给他们最好的,却常常忘了: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物质上的满足,不是全方位的保护,而是被看见、被理解、被倾听。
放下手机,静下心来,认真听孩子说说学校的趣事、心里的委屈、奇怪的想法——当你真正听懂孩子的声音,你会发现,这才是最温暖、最高质量的陪伴,也是孩子成长路上最珍贵的礼物。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婷妈alan,国家认证育婴师、家庭教育讲师,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关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