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源性心脏病(简称 "肺心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严重并发症,致残率、死亡率居高不下。成都中医哮喘医院呼吸科首席专家李晓荣主任,结合 40 年临床经验,从中西医结合角度解析其三大核心致病因素,为早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一、慢性肺病长期损伤:80% 病例的 "源头隐患"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等长期肺病是肺心病主要诱因。李晓荣主任指出,这类疾病会引发连锁病理反应:
气道病变→肺动脉高压:长期炎症导致气道狭窄、肺泡破坏,肺血管床减少,迫使右心室持续高压泵血;
缺氧恶性循环:通气障碍引发低氧血症,刺激肺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进一步加重心脏负荷;
感染催化恶化:呼吸道感染反复加重气道阻塞,形成 "炎症 - 肺功能下降 - 心功能受损" 的恶性循环。
中医认为,此阶段属 "外邪袭肺,肺气壅滞",久病致痰饮内伏,阻碍气机,最终累及于心。
二、痰瘀互结:中西医共认的核心病机
痰浊与瘀血互结是肺心病发展的关键纽带:
痰浊内生:肺失宣降、脾失运化、肾不主水,导致水液停聚成痰,阻塞气道;
瘀血阻滞:肺气不足推动无力,血行不畅形成瘀滞,与痰浊胶着,加重肺络损伤;
现代医学印证:临床发现肺心病患者普遍存在血液高凝状态,痰瘀互结与肺动脉高压、微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李晓荣主任强调,痰瘀既是病理产物,更是病情恶化的 "催化剂",需早期干预阻断。
三、肺肾亏虚:本虚标实的内在基础
肺肾两脏虚损是肺心病发生的体质根源:
肺气虚:呼吸功能减弱,易感外邪,形成 "正虚邪恋";
肾不纳气:摄纳功能失常,表现为动则气喘、呼多吸少,加剧缺氧;
心阳受累:肺朝百脉,肺气虚弱致心气鼓动无力,最终发展为心悸、水肿等心衰症状。
从现代医学看,肺肾亏虚会降低心肺代偿能力,加速疾病进展,尤其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科学防治:抓住 "早干预" 黄金期
针对三大病因,李晓荣主任建议:
基础病管理:慢性肺病患者定期查肺功能、心脏彩超,控制感染与气道炎症;
中西医结合调理:急性期西医快速改善缺氧、缓解心衰,稳定期通过中药(如补肺益肾、化痰逐瘀方药)及针灸、贴敷等提升机体免疫力;
生活方式干预:坚持腹式呼吸训练、适度有氧运动,长期家庭氧疗患者需遵循医嘱规范用氧。
"肺心病病程不可逆,但早期干预能显著延缓进展。" 李晓荣主任提醒,出现持续胸闷、水肿、活动后气短等症状,应及时至专科医院排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