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法治报 2025年9月13日
“以前反映问题要四处奔波,现在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解决,真是太方便了!”8月20日,通过“泾检云调解”小程序反映了一起邻里纠纷后,泾阳县居民刘路对检察工作发出由衷赞叹。
自检察“双进”工作开展以来,咸阳市泾阳县人民检察院通过“咸阳检察之窗”“数智咸阳”“泾检云调解”等小程序平台,实现了案件线索受理、诉求反映等功能的线上化、便捷化。群众通过小程序平台可以直接提交诉求,案件线索受理的动态也会实时更新在办事大厅电子屏幕上,确保办理过程公开透明。
“检察院的线上平台真是太便捷了。”张某说。
2015年,张某15岁的儿子因交通事故导致下肢瘫痪,法院判决被执行人陈某赔偿11万余元,但陈某长期下落不明,执行陷入僵局。
2024年4月,张某在小程序平台发出了求助信息。泾阳县检察院检察官收到张某的求助线索后,线上调取了法院调解书,并在线下联动张某所在村的村委会,在3天内完成了材料核验。随后,检察官不但为张某量身定制了司法救助方案、发放了司法救助金,还联合法院开展“执行攻坚”,多次与陈某的家属沟通,促使陈某主动履行了部分赔偿款。
泾阳县检察院第三检察部负责人介绍说:“通过‘咸阳检察之窗’‘数智咸阳’等小程序,我们已构建起‘线索直达-分流处置-办结反馈’闭环机制。群众可在线提交诉求、查询进度,后台通过关键词筛查自动分类线索。”目前,泾阳县检察院已通过平台,受理矛盾纠纷线索200余条。
杜某与刘某因工作争执发生肢体冲突后,刘某左髌骨骨折,构成轻伤二级。案件移送泾阳县检察院后,承办检察官积极展开调解,但双方因地域跨度大、存在赔偿分歧等问题,致使调解陷入僵局。
对此,泾阳县检察院创新工作方法,先是借助自主研发的“泾检云调解”平台,利用远程视频、电子签名等功能打破空间限制;再从情感角度出发,唤起双方共同的职场回忆;同时,联合法院调取同类案件的赔偿数据进行平台展示,并利用“背靠背”说理传递双方的经济状况。最后,泾阳县检察院提供方案对比,给当事双方分析利弊。经过多次耐心调解,杜某和刘某终于达成了赔偿协议,化解了矛盾。
“智慧检务平台不仅打破了时空限制,更将情理法融合,通过数据支撑、心理疏导和灵活方案,有效化解矛盾,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传递了司法温度。”泾阳县检察院第三检察部负责人说。
“以前觉得检察院离我们很远,现在村里就有‘检察工作室’,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检察院的工作,而且还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纠纷。”泾阳县兴隆镇村民郝某感慨地说。
检察“双进”工作的核心,是让检察服务既“在线上”,也“在群众身边”。泾阳县检察院在全县各镇、中心村都设立了“检察工作室”,采取“坐班接待+流动服务”的模式,为群众提供检察服务。针对行动不便的群众,检察官还会带着移动设备,上门为群众提供“流动服务”,真正打通了服务为民的“最后一公里”。
泾阳县居民刘慧杰说:“当看到办事大厅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时,当在家门口享受到检察服务时,我感觉检察‘双进’工作不光是把检察院‘搬进’了乡镇农村,也是把司法为民送到了我们身边。”泾阳县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数字技术只是手段,为民服务才是初心,泾阳县检察院将继续深耕数字赋能,让检察温度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传递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来源:西部法治报 泾阳检察
编辑:耿丹阳 校对:邵晓明 审核:梁艳
长按扫描关注我们
今日头条
传递司法声音,凝聚法治能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