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7日《检察日报》
第07版:民生周刊·实务
探索符合基层实际的
数字赋能民事检察路径
编者按 9月11日,民事数字检察专题调研座谈在河南省安阳市举行。座谈聚焦民事数字检察工作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破题之举,探索符合基层实际的数字赋能民事检察路径,进一步推动民事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本期“圆桌共话”栏目摘发河北、山西、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六省检察院在座谈期间的交流发言,供各地检察机关民事检察部门参考。
全链条发力破局攻坚
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
安徽省人民检察院
安徽省检察机关深入贯彻最高检数字检察战略部署,通过理念革新、数据整合、模型研发、专项突破、实战应用等方面的全链条发力,推动民事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2023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民事检察部门自建模型103个,应用模型142个,筛查监督线索2万余条。
一、强化组织领导,以理念革新驱动数字化转型。一是强化“一把手”责任。安徽省三级检察院深入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把数字检察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全员工程”强力推进。全省检察机关民事检察部门以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为抓手,实现线索发现、调查取证、分析研判、精准监督全流程贯通,让数字检察思维融入民事检察办案各环节。二是强化专班作用。省检察院牵头组建由三级检察院民事检察业务骨干参与的“业务+技术”专班,通过“专项+个案”模式强化统筹指导、线索研判和工作调度,形成“面上部署、条上指导、点上帮教”全方位推进体系。三是强化调度推进。针对最高检推广的12个民事检察监督模型,通过推进会、调度会、实地蹲点指导等方式狠抓落实,筛查案件线索407件,已提出监督意见147件,推动形成由“要我用”到“我要用”转变的良好氛围。
二、打破数据壁垒,以内外联动破解线索发现难题。针对民事检察监督中数据分散、壁垒突出等痛点,以“省院统建、全省共享”模式破解技术支撑与数据来源难题,将“沉睡数据”转化为“监督活线索”。一是深挖内部数据潜力。开展“刑民交叉案件民事监督”小专项,从检察业务应用系统中涉及诈骗罪、职务侵占罪等10余个罪名的刑事案件中深挖虚假诉讼等线索,向下级检察院交办线索97条。二是拓展外部数据来源渠道。省检察院依托中国裁判文书网、执行信息公开网等,归集、整理、提炼民商事审判、执行案件信息,建立全省民事检察监督数据池,由专班进行分析研判,向下级检察院交办12批共2.1万余条监督线索。三是推动内外数据融合。通过案件信息清单与外部公开数据反向碰撞,精准发现监督线索。如通过案件信息清单比对碰撞企业工商登记信息数据、破产重组数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数据,发现涉企破产监督线索178件。
三、聚焦实战靶心,以专项突破提升监督质效。一是聚焦虚假诉讼,拓展线索来源。依托省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和检察监督衔接机制,借助大数据平台,做好案件信息获取、虚假诉讼线索摸排,强化线索集中管理和研判,已排查虚假诉讼监督线索20余批,涉及民事生效裁判案件3000余件。如淮北市检察机关通过市委政法委执法监督评查获取案件清单,经大数据筛查并在省检察院挂牌指导下,查实134件骗取养老保险系列虚假诉讼案件,追回社保金392万余元,该案被最高检和人社部联合评为典型案例。二是聚焦系列案件,深挖深层次违法。运用数字检察思维和法律监督模型,践行“一地突破、全域共享”路径,从个案拓展至类案、从一般违法深挖至深层次违法,形成监督叠加效应。如芜湖市繁昌区检察院总结虚假诉讼案件规律,研发“抵押车买卖虚假诉讼”法律监督模型,移送违法犯罪线索8件。三是聚焦实践难题,回应民生关切。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执行难、执行乱问题,结合正在开展的涉民事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监督活动,省检察院对涉民生领域小标的执行案件开展专项筛查,向下级检察院交办线索10742条。芜湖市检察机关运用“霸王条款”大数据监督模型办理的吴某宏与某房地产公司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跟进监督案,被最高检评为典型案例。
第9258期
安徽检察新媒体出品
终审丨任小玲 二审 丨吴荧
来源丨检察日报
编辑丨李昂
投稿邮箱丨ahjcxmt@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