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具身智能并非单一技术的突破,而是一场由资本、工程与场景合力推动的全球浪潮。这正如五百年前的地理大发现,我们正在智能的驱动下,重新绘制物理世界的边界。星河频率特别策划「具身智能大航海」系列文章,立足全球视野,锚定通用机器人、陪伴机器人、机器狗、机器人大模型等核心赛道,深度剖析行业内的头号玩家们。以「大航海」为名,记录探索者们如何驾驭算法、硬件与资本的浪潮,寻找属于自己的新大陆。正如每一次大航海都重塑世界格局,具身智能的征程也在重新定义机器与人的关系、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在这个系列里,我们不仅关注谁能率先靠岸,更关心谁在指引航向、如何穿越泡沫、何处才有真正值得登陆的未来。作者 | 毛心如一家去年年初成立的美国具身智能公司 Physical Intelligence,平地丢出来了两个王炸。先是月初开源了 4 月份发布的π0.5——首次实现在开放世界家庭环境中的长周期任务泛化能力的 VLA 模型。后有外媒报道,Physical Intelligence 正以 50 亿美元估值洽谈新一轮融资,这次估值较去年 11 月 4 亿美元融资后的 24 亿美元,直接翻了一倍。这并非个例,而是全球具身智能赛道进入爆发期的缩影。美国的 Figure AI 成立 3 年估值已达 395 亿美元,中国的智元也在成立两年时间内,估值迅猛增长至约 150 亿元人民币。而在去年展会上,还是被人评价「不太认识」的宇树,也将以 120 亿元人民币的估值,在今年四季度提交 IPO 申请。刚结束的外滩大会上,星海图联创许华哲把业内老生常谈的一个观点又摆了出来,从行业收入和估值水平来看,人形机器人行业无疑存在泡沫。但在这一堆泡沫之下,显然行业已经有了隐形的梯队之分。从公司估值这一维度来看,全球已有 10 家初创具身智能公司突破百亿估值大关,中美两地正沿着不同的路径向前狂奔。十位玩家的四种路径在具身智能的估值版图上,一条清晰的「货币分界线」已然形成。国外六位玩家以美元估值为核心,头部企业甚至迈入「百亿美金俱乐部」,而国内四家公司则以人民币估值为基准,整体处于「百亿人民币梯队」。这种差异不仅是数字的差距,更折射出两地产业阶段与资本预期的分野。
从估值规模来看,美国企业明显领先。除了 Figure AI 的绝对领先外,Physical Intelligence 以 50 亿美元估值紧随其后,并与 Skild AI、Agility Robotics、Apptronik 和 Field AI 共同组成了美国阵营的中坚力量。中国方面,宇树在 7 月完成 C 轮交割后估值来到 120 亿,银河通用和梅卡曼德机器人则以约 100 亿元人民币估值卡位入局。抛开估值光环,从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看,这十家公司有四大运营路径,分别是软硬件全栈派、重硬件「身体派」、重软件「大脑派」以及纯软件「机器人大脑派」。软硬件全栈式发展,被 Figure AI 与智元机器人视为破局关键。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从 AI 大脑到硬件躯体的全自主研发,通过技术闭环实现协同效率。Figure AI 已经完成第三代机器人 F.03 的设计,预计今年量产,4 年内量产 10 万台。其自研端到端模型 Helix,是首个由「系统 1,系统 2」架构组成的 VLA 模型,可以实现人形机器人上半身的高速精确控制。目前 F.02 已展示包裹分拣、叠毛巾、用洗碗机等功能。
智元同样采用这一运营路径,硬件端其已拥有远征、灵犀、精灵三系列,大模型方面也推出了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 GO-1 和世界模型 GenieEnvisioner。硬件本体优先的「身体派」包括宇树、Agility Robotics 和 Apptronik。它们的核心优势在于机器人本体设计、运动控制算法、关节电机等硬件技术。宇树凭借超 90% 核心零部件自研和运动控制算法,其产品在成本控制、运动性能和可靠性方面表现出色。Agility 的双足机器人 Digit 专注于物流场景,已与亚马逊、日本 ABICO 集团等巨头展开合作。Apptronik 的人形机器人 Apollo 则与奔驰等公司合作,应用于制造业、汽车装配等领域。
软件与 AI 优先的「大脑派」以银河通用、Skild AI 和梅卡曼德机器人为代表。这类公司的核心价值在于其 AI 模型、算法及解决方案。Skild AI 的技术路径和特斯拉 FSD 异曲同工,其通用机器人模型 Skild Brain,通过摄像头图像和关节反馈直接控制机器人动作。梅卡曼德从工业视觉起家,逐步扩展到提供机器人「眼脑手」全栈式解决方案。银河通用则聚焦大模型与场景泛化能力,技术路径依赖仿真数据驱动和端到端模型优化,其推出的全球首个十亿级仿真数据预训练模型 GraspVLA,突破了零样本泛化能力。纯软件「机器人大脑」提供商包括 Physical Intelligence 和 Field AI。它们专注于开发通用机器人基础模型,旨在成为所有机器人的「操作系统」,自己不制造硬件。Physical Intelligence 专注于构建具身智能的基础模型,其开源模型π0 曾被称为开源领域最强的 VLA 模型之一;Field AI 则开发风险感知基础模型,即 FFMs,强调机器人在动态环境中的自适应能力,目前已落地建筑、能源、制造、城市配送等行业。
中美资本:两种逻辑,两个未来同样拥有百亿估值,中美资本的评判标尺却大相径庭。这种差异不仅源于结算货币的不同,更多的是根植于两地产业环境、市场需求与投资逻辑的深层分歧,这些分歧不仅影响着企业的融资节奏,更塑造了中外公司的发展策略。在国外资本眼中,具身智能公司的价值不在于当下盈利,而在于技术能否定义行业标准,更多的是为「梦想和天花板」买单。美国风投机构 Align Ventures 在投资 Figure AI 时曾表示,投资 Figure AI 的核心逻辑是其 Helix 模型可能成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安卓系统」。即使当前硬件尚未完全成熟,但软件架构和数据积累已经展现出定义行业标准的潜力投资人们愿意为长期的、革命性的技术突破下注,容忍更长的研发周期。他们更倾向于那些有潜力定义未来、建立行业标准的公司,即使这些公司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硬件演示或明确的商业化路径。例如 Figure AI 除了与宝马签下了「试点型」商业合作,并没有实现明显的商业化闭环,甚至机器人的量产也还是在计划状态,但依旧在估值方面一骑绝尘。而不做硬件的 Physical Intelligence 也靠押注 VLA 大模型作为机器人大脑同样拿下 50 亿美元的高估值。
相反中国资本会更务实,对能量产、能控制成本的公司认可度更高,会看重「落地和地板」。它们更关注技术在产品化过程中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要求看到清晰的技术路线图和商业化前景。所以,中国的投资常伴随着产业资源整合的预期,资方希望被投企业能够快速实现技术转化,产生实际效益。这种偏好使得中国机器人公司大多在工程化、量产化和成本控制方面表现更为出色。像宇树,从 2020 年以来持续保持盈利状态,2024 年年度营收更是来到 10 亿元,其机器人 G1 售价 9.9 万元,R1 售价 3.99 万元正在不断试探行业成本下限。同样,银河通用 100 亿元估值的背后是 100 家智慧药店签约后带来的裂变效应。从目前的落地情况来看,中美两方也呈现出不同的战略落脚点,美国更多的押在「全球通用平台」,而中国落在了「规模化本地供给」。以 Agility 为例,亚马逊、GXO、舍弗勒集团等重仓库物流或工业制造的合作方,已经让 Agility 实现在美国、欧洲等地的商业化应用,甚至今年在 GXO 工厂实现配送超 30 万件商品。下一步 Agility 将与日本 ABICO 集团达成战略合作,进军亚洲工厂。这些合作背后的锚点在于「覆盖全球化场景,才能摊薄研发成本、扩大收入规模,支撑高估值」。中国更看重「本土化优势」,这种优势既包括供应链与政策支持,也涵盖本土特色场景的挖掘。从智元拿下的订单来看,无论是中国移动、富临精工还是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都是国内特色化工业、科研场景。这些特色化场景带来的不仅是订单,还能提供:
- 更短、更快的「产品-市场」迭代周期,以便把现场反馈转化到工程优化
- 丰富且强相关的场景理解和数据资源
- 本土化产品带来的更高的用户粘性
- 特色场景驱动下的商业化可复制性

- 中国凭借完备的制造体系和供应链优势,在量产、成本控制和特定场景落地方面领先
- 美国则更专注于基础算法、核心模型以及尖端技术创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