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志高空调老板如今竟陷入巨额债务泥潭难以脱身?
他曾仅凭一笔800万元的口头承诺,将濒临倒闭的志高空调从悬崖边拉回正轨。不仅豪言要打造中国最顶尖的空调品牌,还曾公开向格力掌门人董明珠发起挑战!
而今却背负超过14亿元的财务亏空,甚至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控制措施?
这位曾经叱咤空调行业的风云人物,究竟是如何一步步亲手摧毁自己一手建立的商业王国的?
现实生活没有奇迹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李兴浩,他创立的企业正是家喻户晓的志高空调。我们今天不聚焦于他人生轨迹的大起大落,而是深入剖析他手中最核心的无形资产——信用。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是如何被他亲手铸造、逐步异化,最终彻底崩塌的。
一切要从李兴浩最早积累的资本讲起——那不是金钱,而是用多年坚守换来的个人信誉。在志高空调初创时期,这份信用并非抽象的道德标签,而是可以直接转化为现金流与供应链支持的核心资源。
时间回到1989年,25岁的李兴浩在广东南海的一个村落里创办了一家空调维修小店。彼时的市场环境极为朴素,谁讲诚信,谁就能赢得客户。
他立下两条铁律:当天上门服务,修不好绝不收费。简单直接的规则,却深深击中了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焦虑。
正是靠着这种近乎固执的履约精神,他不仅赚到了第一笔可观收入,更关键的是,在行业内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口碑——这便是他最初的信用资本。
这份积累很快迎来了爆发点。1994年,他与一位台商合作成立“志高”公司,取名寓意“志存高远”,气势十足。
但好景不长,短短两年后,科龙等大型企业发起猛烈价格战,单台空调降价上千元,市场迅速洗牌。
志高的销量惨淡,连年亏损,雪上加霜的是,台方合伙人见势不妙,携技术团队和资金撤离,公司账户随即被法院冻结。
那一刻,企业已濒临窒息。就在所有人都认定志高注定覆灭之际,李兴浩的个人信用挺身而出。
他亲自登门拜访每一位被拖欠货款的供应商,没有支票,只有承诺:“欠你们的钱一定会还。”
令人意外的是,这些长期合作的伙伴竟选择相信他。原因无他,多年来李兴浩从未有过一次违约记录。
凭借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他在现场开出一张价值800万元的“白条”——这张薄纸,成了拯救志高的生命线。
一张白条打天下
靠着信用续命的李兴浩,并未停下脚步。他迅速将这份信任转化为市场竞争中最锐利的武器。
他清醒地意识到,无法与美的、格力在一线城市正面交锋,于是果断转向三四线城市及广袤乡镇市场,开辟属于自己的蓝海战场。
营销方式朴实无华:摆摊设点、发放传单、现场演示,一切以贴近百姓生活为核心。
而真正引爆市场的王牌,则是一句让整个行业震惊的承诺:终身免费维修!
不仅如此,连维修人员的交通费用也由企业承担。
为了让用户直观感受产品性能,销售人员甚至当场拿出温度计测量出风口冷气温度,用数据说话:“我们的空调制冷快、耗电少!”
这种将抽象信任具象为实际利益的做法,极具冲击力。在巨头环伺的家电市场中,志高硬生生撕开一道突破口。
到2004年,志高年销售量突破280万台,成功跻身国内空调行业前五强。
然而,当财富与名声同步飙升时,一个人对本质价值的认知往往会发生偏移。
2009年,志高搭乘“家电下乡”政策东风,叠加节能补贴红利,销量一度超越格力与美的,并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
李兴浩的身价随之暴涨至18亿港元。他的野心也随之膨胀,开始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公然叫板董明珠,宣称要制造“全球最好的空调”,并许下“十年实现千亿营收”的宏伟蓝图。
当口号代替了研发
豪言壮语响彻云霄,背后的行动却南辕北辙。2013年数据显示,志高的研发投入仅占销售额的0.85%,这一数字在业内堪称微不足道。
反观竞争对手,格力拥有五千人的专业研发团队,美的每年投入研发的资金接近百亿元。
李兴浩显然对技术创新缺乏敬畏。他曾断然否决一名工程师提出的压缩机优化方案,直言:“搞这些没用的东西干什么?”
在他眼中,真正的竞争力来自广告轰炸与低价倾销,而非底层技术积累。
于是出现了一幕极具讽刺意味的场景:志高斥巨资从格力手中抢下代言人成龙,随后模仿其经典广告语推出“好空调,志高造”。
此举实质是试图借用明星的公众信誉,为自身品牌“租赁”信用,以此掩盖核心技术空心化的致命短板。
更严重的是,李兴浩的注意力早已不在空调主业之上。他开始大规模扩张版图,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建筑、传媒、金融地产以及小额贷款等多个毫不相关的领域。
这些跨界投资非但未能盈利,反而一年内造成近3亿元亏损。更重要的是,它们严重分散了管理层对企业核心业务的关注。
这本身就是对消费者信任的一种根本背叛。“志高”之名,其志已远,早已偏离空调本身。
当信用被视为可无限透支的营销工具时,崩塌只是时间问题。昔日闪耀的品牌光环,终将成为压垮企业的沉重枷锁。
每一个未兑现的承诺,都在悄然累积成加速灭亡的负资产。
承诺变成一个炸弹
“终身免费维修”这项曾被誉为行业标杆的服务承诺,最终成为引爆品牌危机的第一颗雷。
2015年,李兴浩高调复出,再次喊出“五年千亿”的目标,并推行全员销售制度,要求所有员工无论岗位都必须完成销售任务。
为了达成指标、压缩成本,内部管理全面失控。研发和行政人员被迫投身销售一线,职业伦理在业绩压力下荡然无存。
采购部门开始采购劣质压缩机以降低成本,质检环节的反对意见被高层强行压制。
结果导致产品质量出现系统性滑坡:噪音过大、制冷效率低下、甚至发生多起空调自燃事故,个别案例中用户家中因此起火,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此时,“终身免费维修”的承诺不再是加分项,反而演变为巨大的财务负担与品牌毒药。
每一次售后服务纠纷,每一条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的差评,都是对志高品牌形象的公开凌迟。
最终,企业不得不终止该服务,转而要求用户自费维修。这一转变标志着志高最后一道信用防线彻底失守。
由内而外的信任崩塌,最终酿成企业与创始人个人的双重破产。
市场的惩罚来得迅猛且无情。2019年财报显示,志高全年净亏损高达14亿元,股价跌破1港元,最终被香港联交所强制退市。
而李兴浩本人也迎来命运的清算:2020年因拖欠供应商4000万元货款,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年靠800万信用借款起死回生的人,最终倒在了4000万的债务泥潭之中。
到了2023年,他又因涉嫌挪用公司资金被警方依法控制。媒体镜头下的他两鬓斑白、神情疲惫,再也看不到昔日那个意气风发的“空调大王”的影子。
结语
你认为志高最不该犯的错误是什么?
如果换作是你站在李兴浩的位置上,在那些关键转折点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或许通过这些思考与讨论,我们每个人都能汲取一份关于创业、守业的真实启示。
参考资料:商业快报《志高空调创始人李兴浩被公安机关控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