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乔松都这个人,很多老一辈的人可能还记得她爸妈的名字,乔冠华和龚澎,那可是新中国外交界响当当的人物。乔冠华当过外交部长,龚澎是外交部新闻司的头儿,还是周总理的秘书。乔松都就是他们的小女儿,1953年在北京出生。那时候家里条件不错,她还有个哥哥叫乔宗淮,比她大九岁。一家子住在东单附近的胡同里,后来1957年搬到报房胡同的外交部宿舍。乔松都小时候挺乖的,妈妈龚澎特别在意她的教育,从6岁起就让她学钢琴,找了大学同学当老师,坚持了十几年。她5岁时妈妈还带她去医院查智力,医生说没问题,妈妈才放心。家里虽然忙,但父母对孩子管得严实,乔松都从小就懂事。
到了1968年,哥哥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东北农场。乔松都那时候15岁,本来可以留在北京照顾爸妈,因为妈妈有高血压,身体不好。但她自己非要去插队,觉得这样才能表现进步。爸妈劝她去内蒙古兵团,那地方离北京近,属于北京军区管。妈妈带她去买布做被套,第二天她就把户口注销了。乔松都在内蒙古干了几年农活,挺苦的,但她没抱怨。1970年9月,妈妈龚澎在北京去世,才56岁。爸爸乔冠华打击很大,头发一下子白了。乔松都1971年才被允许回北京。
回北京后,乔松都分配到北京军区262医院当炊事员。那年她18岁,爸爸资历老,本可以帮她找个轻松点的工作,但他没走后门。她每天3点起床,帮着做早餐,中午晚饭也忙活。冬天扛大白菜,几十斤一捆,她抢着干,手泡水里都粗了。医院领导知道她背景,想调她去科室,爸爸说她没学医,不行。她在炊事班干了三年多,学会做各种饭菜,1972年升班长。表现好,但她不满足,想学医,工作外自学知识。
1973年,爸爸恢复工作,同年和章含之结婚。章含之想过两人世界,先让哥哥乔宗淮夫妇搬走。哥哥媳妇快生孩子,爸爸先说住附近地下室,后来变卦,让他们自己解决。哥哥夫妇住到岳母家,没通知爸爸。乔松都还住家里,章含之就想办法让她走。结婚不久,乔松都回家发现门锁换了,钥匙开不了。新来的梅姓保姆说金阿姨被辞了,有人交代不给她钥匙。乔松都要求配钥匙,保姆不干,说丢工作影响儿子上学。乔松都明白是章含之指使,收拾衣服回单位。保姆说以后少回来。从那以后,她周六很少回家,爸爸也没叫她。
乔松都报考天津医学院,章含之给医院打电话,说爸爸不同意,让她继续当班长。后来哥哥连襟的爸陈正湘帮忙,她进了天津医科大学。1977年毕业,回262医院当军医。80年代去法国进修,90年代去美国深造。现在她在国务院单位工作。2008年她出书《乔冠华与龚澎——我的父亲母亲》,40万字,讲父母的事。书里她写得很隐晦,但读者看得出兄妹和继母有隔阂。乔松都说妈妈眼神总在她脑子里,爸爸晚年复杂情感她能感觉到。
乔松都的经历挺典型的,高干子女但没享多少福。爸妈忙外交,她小时候胡同玩伴多,学琴也苦,但家庭稳。插队那几年磨炼人,回来当炊事员更接地气。别人觉得她出身好,她自己干粗活不喊累。父亲再婚后,家里变了,兄妹被逼走,这事让她心里有结。保姆事件最扎心,一个家里的主人,连外人带来的保姆都敢不给钥匙,这背后是继母的主意。章含之不直接出面,用保姆挡枪,保姆为饭碗听话。乔松都没闹大,安静离开,这性格像她爸,直但不争。
现在看,乔松都70多,退休了。书影响大,读者细品名人故事。她的经历告诉人,出身好不等于一帆风顺。插队、当炊事员、被保姆欺负,这些坎坷让她成熟。没美化任何人,章含之干预上学,逼走儿女,这些事实摆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