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昨天还在群里发“米价又要涨”,结果今天刷到官方数据:2024年全国粮食干到1.4万亿斤,人均500公斤,直接把我妈那点小焦虑按在地上摩擦。
可我还是想问一句:粮多了,真的就不慌了吗?
先说最直观的。
东北黑土地、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三块老根据地继续加码,机器比人还多,北斗导航拖拉机夜里自己跑,撒肥像打印机一样精准到厘米。
我堂哥在黑龙江包地,去年亩产1400斤,今年直接飙到1600,他说不是他本事大,是种子换了、地整平了、水肥一体化管道铺到了根底下。
听起来像开挂,其实就是钱砸到位:一亩地补贴从200涨到400,高标准农田连片推,沟渠、机耕道、滴灌带一次性配齐,农民只管按按钮。
再说城里人的感受。
超市散装米2块3一斤,跟去年一样,没涨。
但你要是去盒马买“鲜碾米”,一斤6块8,还限购。
产量再高,也架不住商家玩细分:宝宝粥米、低糖米、高钙米,包装一换,价格翻三倍。
粮多了,利润也多了,只是没全落在农民兜里。
我算了笔账,一斤稻谷地头价1块3,磨成米卖2块3,中间加工、物流、品牌溢价吃掉1块,农民只拿零头。
还有更隐蔽的。
粮库确实满了,可粮库不等于饭碗。
极端天气一来,运输一断,城里照样抢米。
去年河南暴雨,我朋友在新乡,超市货架三天就空,最后还是靠应急车拉来成吨成吨的大米。
产量是底气,但把底气变成嘴里的饭,还得靠物流、仓储、调配这套系统别掉链子。
现在全国建了1.6万个应急投放点,听起来多,真到用的时候够不够,谁也不敢拍胸脯。
最扎心的是农村的年轻人。
粮多了,地值钱了,可他们还是往外跑。
我表弟大学毕业回村,家里给留了200亩地,他算了算,辛苦一年挣不到10万,还不如去杭州写代码。
种地成了“高投入、低风险、低回报”的买卖,稳但不香。
政策补贴再多,也补不回年轻人对城市的想象。
粮田有人种,但种地的还是那批60后,再过十年,谁来接班?
所以,1.4万亿斤是成绩单,也是提醒单:粮多了,不等于粮安了。
真正让人不慌的,是把产量变成稳定的价格、可靠的物流、愿意留下的年轻人。
否则,数字再漂亮,也只是报表上的安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