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北京等地相继启动科学教师专题培训,教育部等部门也连续强调“加强科学教师培养”。这场覆盖全国的教师能力升级行动,揭开了一个关键命题:在知识获取变得触手可及的今天,科学教师该如何从“知识搬运工”转型为“思维点灯人”。
知识爆炸的时代,教育最稀缺的不是“正确的答案”,而是“提问的勇气”。过去,科学教师像“知识摆渡人”,把课本上的公式、定理打包塞进学生脑袋;如今,学生手机一点就能查到元素周期表、生物进化史,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被消解,却也迎来了更珍贵的使命——点燃思维的火种。就像小学课堂上,孩子举着自制的简易显微镜问“为什么树叶是绿色的”,如果教师只会背课本上的叶绿素原理,却点不燃孩子追问“那为什么沙漠植物叶子更小”的好奇,这样的知识传递,终究少了点灵魂。
但转型之路并非坦途。全国超七成小学科学教师非专业出身,职前培养缺口大,职后培训常流于形式。这背后是双重矛盾:一方面,传统师范教育重分科轻融合,科学教师常被当作“理科杂家”培养,既缺跨学科视野,又少教育方法论;另一方面,现实中“副科”标签让科学教师晋升难、获得感低,职业吸引力不足。更关键的是,部分教师还未跳出“讲授者”的舒适区——他们习惯了“我讲你听”,却没学会“你问我想”;熟悉了“标准答案”,却不敢直面“没有标准答案的探索”。
真正的科学教育,该像一场“思维的探险”。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丁邦平说得好,“大科学教育”不是简单叠加物理、化学,而是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孩子“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这要求教师先完成角色蜕变:从“知识储存器”变为“思维脚手架搭建者”——用一个问题引发讨论,用一次实验替代讲述,用一场辩论激发批判。比如教“光合作用”时,与其让学生死记“二氧化碳加水生成有机物”,不如带他们种一盆绿萝,观察光照强弱对叶片生长的影响,在记录数据中自己推导规律。
要让教师转得动、转得稳,需要制度托举。高校不妨打破师范专业的“学科围墙”,让科学教育专业学生成为“通才”——既学物理化学,又学教育心理学,还接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教育部门需给科学教师“松绑”,比如单列职称评审通道、增加跨校教研资源;学校更要改变评价体系,不再只看“公开课分数”,而关注“学生提出了多少有价值的问题”。
教育是点燃火焰,不是填满容器。当科学教师放下“知识权威”的架子,蹲下来和孩子一起追问“为什么”;当课堂从“教案剧”变成“探索实验室”,教育的春天才真正到来。今天教师点燃的每束思维火花,都可能成为明天改变世界的科技之光。(王志高)
来源:山东工人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