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与让-保罗·萨特诞辰12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话剧院再度推出存在主义经典《死无葬身之地》,以全新舞台语言回望二战与人性抉择。本轮演出作为国家话剧院纪念专场的重要剧目,于2025年9月2日-7日在国家话剧院剧场演出,导演查明哲以“楼上是炼狱、楼下是地狱”的双层空间结构,将哲学隐喻转化为强有力的视觉叙事,获得现场观众热烈反响。
经典文本的当代回响
《死无葬身之地》(法文原名 Morts sans sépulture)写于二战后期,首演于1946年,聚焦几位抵抗组织成员在极限处境中的精神拷问与价值抉择,是萨特存在主义戏剧的重要代表作。此次重排延展了作品对“战争、选择与自由”的追问,并以凝练而冷峻的舞台呈现,将“精神炼狱”与“肉体酷刑”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让作品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背景下,展现出新的现实意义与深刻启示。
全场沉浸式扩声系统设计
为匹配剧目“上下双层/远近错位”的舞台结构与强烈的心理张力,演出采用了CODA Audio的线阵列与点声源结合的全覆盖方案,并以SPACE沉浸式处理器构建三维声场,确保对白清晰度、空间定位感与动态起伏的统一:
主扩:5串共28只双8寸ViRAY线阵列音箱,覆盖一层及二层观众席。4只SCV-F(18”传感器控制低频),通过低频营造“压迫/释放”的戏剧效果。
补声与环绕:23只双8寸HOPS8、2只双12寸HOPS12点声源音箱,承担台唇补声、舞台返送、观众区环绕及舞台音效等多角色任务,保证声像连贯与环境声的“包裹感”。
沉浸式系统:SPACE HUB沉浸式处理器作为系统“中枢”,在三维空间内精确定位对白、拟音与环境音,让观众在不同席位均能获得一致的沉浸听感。
上述系统的部署,使“楼上/楼下”两重叙事空间之间进行声像切换与距离塑形成为可能:当战争场景中飞机飞过,枪炮声在周围此起彼伏,人物从楼下移动到楼上,通过精准的声音定位和迁移,使观众更能感受到“共享的恐惧和黑暗”。当声音被精确地安置在三维空间,当每个细微的情感波动都能被听见,话剧艺术语言便在新的维度上获得了升华。通博视讯为本次话剧演出提供了CODA沉浸式系统搭建及应用的全程技术支持。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期北京举行的系列纪念活动,再次凝聚“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社会共识;在此时间节点上重排萨特名作,既是对抵抗精神的跨时空呼应,也是以艺术方式提醒当下:自由的选择从不轻易。
来源/CODA Audio运营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