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圆时分外明
——从甘孜阿坝的“瑜亮之争”看民族共同体建设
王怀林
在四川这片天府之国的宏大叙事中,甘孜与阿坝如同角落里的一对“小兄弟”,成为长久以来被回避或忽视的“房间里的大象”。当世人聚焦于成都平原的富庶与繁华时,这对川西高原的兄弟却因地理偏远、经济相对滞后,在天府之国、农业大省等声誉下,默默扮演着配角。然而,这对兄弟并非静默无声——他们既“相爱”于血脉相连的文化纽带,又“相争”于资源竞争与历史纠葛。如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浪潮中,甘孜与阿坝正以合作之手,将曾经的“瑜亮之争”转化为共同成长的动力,让“房间里的大象”昂首立于世人面前。
房间里的大象
角落里的“天府双璧”
四川的荣耀,常被冠以天府之国的桂冠,但这一桂冠的光芒,往往只照耀在成都平原的沃野之上。甘孜与阿坝,面积占四川几乎一半,却因人口稀少、经济总量较低,被长期隐于光环之后。二者虽坐拥横断山脉的壮美山川、茶马古道的千年遗韵、景观大道的资源禀赋、民族地区的多彩多姿,却被习惯性忽视。但这种“忽视”并非空穴来风:从地理与人口分布看,四川内部也存在一条“胡焕庸线”,即以平武—雅安—盐源一线为界,西侧虽占据全省近60%的土地,却仅分布着不足10%的人口,经济贡献亦远低于东部。甘孜与阿坝正是这条线以西的典型代表,其经济总量长期仅占全省的5%左右,工业与农业发展滞后。
四川人口分布图(图源:星球研究所)
然而,这片区域却集中了四川绝大多数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如名列前茅的世界遗产:大熊猫栖息地、九寨黄龙;五大国家公园居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5A级景区中占7个,如九寨黄龙、稻城亚丁、四姑娘山、海螺沟等,还有密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贡嘎山、若尔盖湿地,以及茶马古道、康巴文化等文化遗产。这种“资源丰富却经济滞后”的矛盾,既是发展的掣肘,亦是潜在的爆发点。此外,其生态能源、新能源以及矿产、森林、阳光康养资源也在全国领先。正如《中国国家地理》所指,横断山区是中国自然景观最集中的区域,其雪山、冰川、草甸构成的视觉奇观,足以颠覆传统天府之国仅指盆地平原的认知。
大熊猫(周孟棋 摄,图源:星球研究所)
瑜亮相争
兄弟间的竞逐与张力
阿坝因毗邻内地,工业与旅游起步较早,曾以“老大哥”自居;甘孜则以面积是阿坝近一倍、康巴文化主体自傲,更以进藏通道与茶马古道主线的地位,强调其文化的“古老”与“纯正”。两地间的竞争,在炉霍、壤塘的草场纠纷中显现,在经济排名的暗自较劲中发酵,甚至在干部成长路径上亦不乏“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
甘孜与阿坝的“瑜亮之争”,根植于地理、历史与文化的交织。二者共享藏族文化的血脉,却因资源禀赋的差异,孕育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与认同逻辑。阿坝凭借离内地近的地缘优势,率先拥抱工业经济与旅游开发,九寨沟的碧水、黄龙的神奇成为其名片,其发展模式一度被视为“标杆”。甘孜则以康巴文化的深厚底蕴反击,理塘的草原、稻城的神山、格萨尔的传说,承载着更“原生态”的藏地风情,其面积之广与茶马古道主线的地位,更使其在文化“正统性”上占据话语权。这种竞争并非全然负面——它催生了双方的自我审视与提升,却也暗藏隐患:当草场纠纷激化矛盾,当干部晋升的焦虑升温,当经济发展的“排序之争”演化为资源争夺,兄弟间的分歧逐渐显现。然而,历史的辩证法总在矛盾中孕育转机,竞争与对抗,终将成为共同成长的催化剂。
稻城三雪山(习小远 摄,图源:星球研究所)
筑牢意识 共同成长
从对手到伙伴的嬗变
在新时代的民族共同体建设浪潮中,甘孜与阿坝的“瑜亮之争”逐渐转化为“相知相扶”。多年的积极培育与干部、文化的交流,特别是高层干部的交流加速,让两地增进了理解,消弭了隔阂。红色旅游成为合作的新纽带——红军长征的足迹贯穿两地,共同开发的红色线路串联起历史记忆,让革命精神成为凝聚共识的基石。农牧业产业化方面,甘孜的高原牦牛与阿坝的生态农业形成互补,产业链的协同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合力。
更深远的变化,在于战略格局的重塑:两地面积占四川近一半,横断山腹心的生态屏障与文化资源,在四川新战略格局中独树一帜。川藏铁路的兴建、雅下电站的开工、新藏铁路的实质性推动——这批超级工程将改写青藏高原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文化格局,也为两州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新能源产业的勃发、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红色旅游的跨州联动,已不再限于“兄弟阋于墙”似的鸡毛蒜皮,而是参与内地更激烈的市场竞争。近几年两州经济增长速度已从长期落后到在全省名列前茅,2025年上半年甘孜、阿坝财政收入增速达到28%、24%,均远超内地平均水平。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下,甘孜与阿坝的合作愈发紧密,其示范作用日益凸显——正由“瑜亮之争”的零和博弈走上“兄弟携手”与良性竞争的康庄大道:
川藏铁路沿线地形图(图源:涂山鹿鹿企鹅号)
——战略工程与产业协同:川藏铁路和青藏铁路延伸段建设,串联起甘孜的理塘、巴塘与阿坝的马尔康、红原,不仅缩短了物理距离,更催生了“交通+旅游”的联动模式。例如,两地联合打造的“G318中国人的景观大道”,整合了海螺沟冰川、新都桥摄影天堂、四姑娘山等多处景点,年吸引游客超300万人次。在能源领域,甘孜的光伏资源与阿坝的水电资源形成互补,共同构建了四川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年发电量占全省20%,并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文化交融与品牌共创:康巴文化与安多、嘉绒文化的对话愈发频繁,“格萨尔史诗国际论坛”“茶马古道文化节”,共同编纂《康巴—嘉绒文化图谱》,推动非遗技艺(如藏族唐卡、羌绣)的联合申遗,还有莲宝叶则、新龙红山等新景观的发现和推出。文旅品牌方面,“大香格里拉”概念被重新激活,“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如火如荼,“川藏新天路”正在构建延伸,甘孜的稻城亚丁与阿坝的九寨沟、黄龙组成“川西黄金三角”,年旅游收入突破500亿元,成为四川文旅的“第三极”。
九寨沟诺日朗瀑布(叶长春 摄,图源:星球研究所)
——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实践:两地创新推出对口支援和“干部双向挂职”机制,选派200余名干部互派交流,推动政策协同。在教育领域,共建“教育联盟”,共享优质师资与教学资源,藏族学生升学率提升15%。更值得关注的是,两地通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将草场纠纷转化为“共管共享牧场”,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这些实践,正是费孝通“多元一体”理论的生动注脚。
——战略腹地与未来图景:在国家将四川作为“战略腹地”新定位的背景下,甘孜与阿坝的资源价值愈发凸显。横断山区作为“南北物种走廊”与“动植物基因库”,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国家战略。同时,两地依托“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辐射,正构建“高原特色产业带”,以牦牛乳业、高原中药材、数字文旅等新业态,融入国家产业链。未来,随着新藏铁路通车与“川藏第二通道”的建成,甘孜与阿坝将彻底摆脱地理桎梏,成为连接西藏与内地的枢纽,重塑四川乃至西部的经济地理版图。
横断山区域图
甘孜与阿坝的嬗变,印证了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深层逻辑:差异并非分歧的根源,而是共生共荣的土壤。当“相爱”的文化纽带与“相争”的竞争张力被转化为合作动能,当“五个认同”共识、“房间里的大象”昂首走向台前,这对山水相连的兄弟正以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真谛。他们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而是雄奇多彩的“西部四川”与成都平原的“天府四川”、攀西走廊的“阳光康养四川”并肩而立,共同绘就“锦绣天府、安逸四川”这一“上帝的花园”。未来,随着战略腹地地位的强化与横断山区资源的深度开发,甘孜与阿坝的携手,不仅将重塑四川的发展版图,更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生动的实践范本——兄弟阋于墙,但终将并立于时代之巅,不亦乐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王怀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红星(省直)作家协会主席。主编多部历史文化书籍,出版《寻找康巴—来自香格里拉故乡的报告》《西部冲击—一个援藏干部的西藏手记》《打开康巴之门—横断山腹地人文地理》《寻找东女国—从丹巴到泸沽湖的女国文化带》《魅力甘孜》等人文地理专著。作品曾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省旅游宣传一等奖等奖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