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聊军工央企的管理层变动之前,先介绍一下我国军工央企的格局。
历史上,军事工业在我国经济版图中所占的份量曾相当之重。
在1982年之前,国务院曾设有多达50多个部委,其中光是以“工业部”三字结尾的就有16个。而在这16个“工业部”中,以“机械工业部”五字结尾的就占到了8个,它们依次是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四机械工业部、第五机械工业部、第六机械工业部、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八机械工业部,简称“一机部、二机部……八机部”。
之所以把数字序号当成机构名称,而不直接点明主管领域,乃是因为那个时代的国防保密需要。因为在这八个机械工业部中,除了一机部负责的是民用工业生产之外,剩余七个机械工业部负责的都是军事工业生产——
二机部负责兵器、坦克工业,三机部负责航空工业,四机部负责电子工业,五机部负责兵器工业,六机部负责船舶工业,七机部负责导弹、航天工业,八机部负责导弹工业。
随着计划经济寿正终寝,这种从苏联舶来的军事工业管理体制就日益显得臃肿和过时了。于是在1982年的机构改革中,这八个机械工业部成为了裁撤重组、精兵简政的重点;同时,国家又组建了一个专门领导军工产业的国防科工委,这便是今天国防科工局的前身。
尽管此后国防工业管理体制又历经了多次调整,但这种按行业进行分类和排序的做法却被沿袭了下来。
例如,在被纳入国资委《央企名录》的98家央企中,排在前53家的都是副部级央企。而这前53家副部级央企的排序也是有很大学问的,其中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行业”——
排名第1到第10位的,是军工类央企;
排名第11到第22位的,是能源类央企,能源类央企中又是按石油天然气、电网、发电的顺序排列;
排名第23到第27位的,是通信网络类央企,其中通信类在前、网络类在后;
排名第28到第33位的,是装备制造类央企,装备制造类央企中又是按汽车、机械重工、电气设备的顺序排列;
排名第34到第37位的,是矿产资源类央企,其中钢铁类在前、其他矿产资源类在后;
排名第38到第41位的,是交通运输类央企,其中海运类在前、航空类在后;
排名第42到第43位的,是农业类央企;
排名第44到第53位的,是业务多元化央企,这其中又大致遵循着商业贸易、战略物资储备和重大项目建设、海外窗口平台、民用飞机制造的顺序。
显而易见,军工类央企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战略重要性,向来都会被排在所有央企的最前列。
但事实上,若把排在第1到10位的央企简单视为军工央企的全部,其实还不完全正确。严格来说,军工央企应该是“8+4”家——
所谓“8+4”中的“8”,指的是狭义上的8家军工央企,也就是排名第1到第8位的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进一步说,这8家军工央企又可划分为6个子行业:核工业、航天工业、航空工业、船舶工业、兵器工业、电子工业。而这6个子行业又恰好能与各个军兵种的装备需求一一对应,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着做做连线。
其中,负责航天工业的有两家央企:航天科技集团的代表作是卫星、飞船,航天科工集团的代表作则是导弹;
负责兵器工业的也有两家央企:兵器工业集团侧重生产坦克、装甲车、火箭炮等重型装甲武器,兵器装备集团侧重生产枪支弹药等单兵作战武器。不过,根据国资委的最新部署,兵器装备集团将被整体性注入兵器工业集团,二者即将合二为一,届时军工央企的数目也将因此而减少一家。
(多年以前,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尚未合并,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与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尚未合并,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尚未合并,再加上后面将要提到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一共是有12家狭义上的军工央企,俗称“十二大军工央企”。
这12家狭义军工央企,恰好是一个军工子行业对应两家央企)。
之所以说这前8家才是狭义上的军工央企,是因为这8家都是专司武器装备制造的。虽然它们中间有的也兼营民用工业,比如兵器装备集团旗下有个长安汽车,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也生产民用船舶,但是军事工业才是他们的支柱业务。
至于“8+4”中的“4”,指的是其余4家广义上的军工央企,他们的业务虽然也与军队高度相关,但是都不属于专司武器装备制造的——
排名第9的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是生产飞机发动机这项中间产品的,下游既可以供应给军用飞机、也可以供应给民用飞机。
排名第10的中国融通资产管理集团公司虽然经营的都是军产,但这些军产都分布在地产、酒店、旅游、商贸、农业、康养、安保等领域上,跟武器装备制造没有关系,对应的主要是军队后勤部门、而非装备部门。
上面这两家因其历史缘故,在央企排序中还是被归类到了军工行业。至于另外两家央企虽然也带有浓重的军工色彩,但却没有被归类到军工序列中——
一个是排名第27位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它主营的是网络信息、电子工业,属于是“军民两用”;
另一个是排名第53位的中国商用飞机公司,它尽管生产的是民用飞机,但却是脱胎于中航工业集团,因而与军工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明白了这“8+4”目前一共12家军工央企的格局,我们再看看它们近期密集变动的集团管理层人事。
由于涉及的人实在太多,某些信息又还没有来自官方的正式宣布,因此下面我就把范围主要圈定在涉及上述12家军工央企自2024年以来的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主要管理职务的人员更迭上:
申彦锋,曾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副总经理,2024年4月升任中国核工业集团总经理,2025年5月任中国核工业集团董事长;
刘建平,曾任中铝集团党组副书记、中铝股份董事长,2024年12月调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暂空缺,因此他目前是集团的二把手);
原中国核工业集团董事长余剑锋,被换下;
原中国核工业集团总经理顾军,被换下。
陈鸣波,曾任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2024年3月调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
周劼,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2025年4月调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
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吴燕生,已于2023年被撤销政协委员资格;
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张忠阳,被换下。
陈锡明,曾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总经理,2024年4月调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董事长;
陈少洋,曾任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副总经理,2025年4月升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总经理;
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董事长袁洁,被换下;
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总经理龚波,被换下。
程福波,曾任广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2024年4月调任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董事长,2025年7月调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董事长;
魏应彪,曾任中国商用飞机公司副总经理,2025年1月升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总经理;
原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董事长、原中国商用飞机公司总经理周新民,被换下;
原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总经理郝照平,被换下。
徐鹏,曾任中国一重集团董事长,2024年12月调任中国船舶集团董事长;
王国强,曾任中国一汽集团副总经理,2025年1月升任中国船舶集团总经理;
原中国船舶集团董事长温刚,被换下;
原中国船舶集团总经理杨金成,到龄退休。
周治平,曾任东风汽车集团总经理,2025年2月调任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总经理,2025年7月调任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董事长;
马云双,曾任中国中车集团总裁,2025年2月调任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总经理;
原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董事长刘石泉,已于2023年被撤销政协委员资格;
原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总经理刘大山,被换下。
现任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董事长许宪平,已缺席多场活动;
沈同,曾任哈尔滨电气集团党委副书记,2025年1月调任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暂空缺,因此他目前是集团的二把手);
原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总经理陈国瑛,被换下。
朱鹏,曾任天津市副市长,2024年8月调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总经理。
张玉金,曾任中国商用飞机公司副总经理,2024年4月升任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总经理,2025年2月调任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总经理,2025年6月任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董事长;
吴颖湘,曾任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副总经理,2025年1月调任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暂空缺,因此他目前是集团的二把手);
原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董事长曹建国,被换下;
原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总经理李宏新,被换下。
李立功,曾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总经理,2025年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董事长;
陈扬帆,曾任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副总经理,2025年1月调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暂空缺,因此他目前是集团的二把手);
原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董事长曾毅,被换下。
沈波,原中国商用飞机公司副总经理,2025年2月升任中国商业飞机公司总经理。
截至目前,尚有个别军工央企的主要负责人岗位仍在空缺状态,因此这一波密集的人事调整动作应该尚未完全收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