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广大科普工作者对于科普成果申报科技进步奖的困惑,9月16日下午,一场围绕“2024年度科技进步奖科普成果申报和提名工作”的互动交流会在浙江省科协大楼举行。“科学+”矩阵进行同步直播,吸引了160余万人次观众在线观看,有效扩大了活动覆盖面与影响力。
来源:省科技厅官网
省科技厅官网近日发布的《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开展2024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支持在科学普及等方面支撑社会发展的优秀成果,并规定科学技术普及成果由省科协提名,为科普工作者申报科技进步奖提供了清晰的政策依据与方向指引。
会上,各环节分享紧扣申报实际需求,为科普工作者送上 “实用指南”:
省科学技术奖申报平台技术老师围绕申报操作展开详细解读,从申报基本情况、具体流程,到填报注意事项、时间安排等核心内容一一作了说明。针对申报时间节点 ,他特意强调,今年申报截止时间为9月23日18:00,再三叮嘱科普工作者们,务必提前准备、尽早申报,避免因时间仓促而影响申报进度。
安徽橙功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浙江省科协科普部原科技进步奖科普成果项目主管周光辉,则聚焦申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解析。他表示,在过往申报中,科普工作者容易出现对申报条件了解不全面、对申报系统操作不熟悉、核心材料编撰质量不高、佐证材料不充分等问题。针对这些痛点,周光辉提出4条针对性建议,并明确课题、读物、知识产权等成果类型均可进行登记,鼓励大家积极梳理成果、大胆申报。
为助力科普工作者进一步提升申报质量,会上还特别邀请2023年度省科技进步奖科普成果获奖人陈兰姣和马舒建分别分享了经验。
陈兰姣结合自身经历,强调了科普工作的重要价值,并围绕相关行业的科普创新路径与实践思考作了分享,为科普工作者提供了可借鉴的创作思路。
曾担任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的马舒建,则以评审视角直观呈现评审流程,总结了“4+3”选题法,帮助科普工作者精准找准申报方向。同时,他还梳理出科普奖申报中的“十大失分项”,例如“评审专家并非全是业内人士,申报材料需通俗易懂”“细分产业偏小众易影响认可度”等,提醒申报人员提前规避风险,提升竞争力。
现场,与会科普工作者围绕实际申报中的具体疑问积极提问,涵盖“是否需要进行科技成果登记”“非直接完成人单位的申报规则”“提交内容修改范围”“知识产权和论文专著的提交数量要求”等,申报平台技术老师进行了细致解答,切实解决了大家的困惑。
与会科普工作者纷纷表示,此次交流会内容详实、针对性强,不仅让自己对科普成果申报科技进步奖的意义、流程、网上填报要求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掌握,更增强了创作出高质量、富教育意义科普作品的决心与信心。
省科协科普部负责人在总结中提了三点感受:
材料并非越多越好。在科普成果申报科技进步奖的过程中,“精简有效”远比“材料堆砌”更能打动评审。
倡导科普工作者在实践中注重知识的积累与结晶,打造具有原创性、系统性的优质成果,抵制敷衍式创作。
科普工作需要长期的积累,鼓励科普工作者尽早开始谋划,在长期实践中创作出更多优秀科普作品。
科普成果申报科技进步奖,既是对科普工作者个人及团队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整个科普事业发展的有力推动。省科协将持续通过此类交流活动,为科普工作者搭建学习、沟通的平台,激励更多人投身科普事业。
来源:省科协科普部
责编:叶 扬
美编:郑娜莉
一审:何百岳
二审:方佳佳
三审:王陆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