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的旗子刚降到一半,还没完全升回去,犹他谷大学的礼堂里又响起枪声。31岁的查理·柯克,那个在镜头前永远西装笔挺、语速飞快的“MAGA嘴替”,这次没能再站起来。
学生们说,枪响像一记闷雷,劈在原本就紧绷的空气里,尖叫、推搡、手机闪光灯乱成一锅粥。
没人想到,政治暴力的下一刀,会落在最擅长挥舞它的人身上。
柯克的死,像一面镜子,把美国这两年最不愿面对的东西照得清清楚楚。
去年7月,特朗普在宾州集会挨了一枪,右耳擦伤,血顺着脸颊往下淌,镜头里他还在挥拳;副总统哈里斯的竞选大巴也被子弹扫过,玻璃渣子撒了一地;今年4月,宾州州长官邸半夜起火,火苗舔着屋檐的照片在社媒上疯传;6月,明尼苏达州两位州议员刚走出办公楼就遭枪击,一死一伤。
暴力像病毒,从顶层一路扩散到街头,连大学礼堂这种本该最安全的地方都没能幸免。
皮尤研究中心的最新民调说,七成美国人觉得政治暴力是“严重问题”,可另一家媒体的调查更扎心: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个觉得“拳头和子弹或许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不是电影台词,是真实存在的念头。
当仇恨被算法喂大,当“对方是敌人”成了默认设置,开枪就像按下一个转发键,简单、直接、不可逆。
柯克自己就是这套逻辑的信徒。
去年枪展上,他对着镜头说:“为了拥枪权,死几个人是值得的。
”台下掌声雷动。
现在听起来,像一句提前写好的黑色幽默。
他相信枪能保护自由,结果自由没护住他,子弹先到了。
这不是报应,是循环——当每个人都把枪当成护身符,枪最终只会选择离它最近的那个身体。
更荒诞的是,事情发生后,两党的反应像排练好的剧本。
民主党发声明“谴责暴力”,共和党转发“为查理祈祷”,白宫再降半旗,社交媒体热搜挂三天,然后一切照旧。
枪支数量还在涨,4.5亿支枪躺在3亿人的抽屉、车座、枕头底下,像随时会醒的雷。
没人敢动真格,因为一动,选票就飞。
于是暴力成了政治表演的背景音乐,死的人只是鼓点。
最惨的是普通人。
政客有保镖,网红有粉丝,普通人只有祈祷。
去超市买菜、去学校听讲座、去投票站排队,都可能撞上某个把愤怒当子弹的人。
安全感像漏气的气球,越飘越远。
柯克死了,他的播客停更,可明天还会有新的柯克、新的口号、新的枪声。
只要分裂还在,只要枪还在,悲剧就只是换了个名字重来。
有人把美国比作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轨道上堆满了火药。
柯克的死不是终点,是下一根被点燃的引线。
至于列车什么时候脱轨,没人知道。
唯一能确定的是,坐在车厢里的我们,谁也跑不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