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
- 想和伴侣好好商量件事,结果说着说着变成“你从来都不听我说话”;
- 想让孩子按时睡觉,结果越催越晚,最后两人都气鼓鼓;
- 和朋友约饭,因为对方迟到后闹得不欢而散……
明明出发点是解决问题,最后却变成了比谁更生气。
心理学把这种“你攻击我,我反击你,最后两败俱伤”的现象,叫做海格力斯效应。它像一个“情绪漩涡”,会把无关的小事越卷越大,直到吞噬我们所有的理智。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
- 被别人惹怒了怎么办;
- 如何减小内耗型愤怒;
- 可以怎么控制愤怒、发泄愤怒,以及利用愤怒。
古希腊的寓言
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位叫做海格力斯的大力士,有一天,他在路边看到一个鼓囊囊的东西,他便踢了它一脚,谁知道那个东西没有“噗”地发出一声闷响,变得更加膨胀了,比刚才大了两倍。
这下把海格力斯激怒了,他抄起棍子就砸,好家伙,这个东西越砸膨胀得更厉害了,直接把路给堵住了。
此时,一位圣者不知何时站在他身边,指着袋子说:它叫“仇恨袋”。你越攻击它,它就越膨胀;你若不理它,它自己就会慢慢缩小。
这就是海格力斯效应,是一种描述人际冲突中“冤冤相报”恶性循环的社会心理现象。
其核心在于:当一方因矛盾采取报复行为时,另一方会以报复回应,导致双方仇恨不断加深,最终陷入持久对抗,消耗精力并阻碍个人成长。
跳出“仇恨袋”循环
(1)认识愤怒
很多时候,我们的愤怒都是出于这个原因:你是错的,我才是对的。
我们总习惯用自己的标准给别人贴标签:拖延=不负责、忘记=不在乎、插队=没教养,这其实是我们在用自己的标准去丈量别人的人生,但即使是最基础的三观,大家的标准都会有所不同,你觉得错的事,可能只是TA的无奈;你认为该的事,可能只是TA的无所谓。
因此我们需要意识到,让我们痛苦的不是对方的行为,而是我们对“TA应该正确”的执念。当我们纠结做了什么、做错了多少,愤怒就会占据心智,甚至和对方起了争执,导致自己吃不下、睡不好,用冷战、指责惩罚彼此。
下次试着在怒火升起时停一停:“除了证明 TA 错了,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是一句道歉,还是更体贴的对待?
放下非黑即白的评判,你会发现,放过对方的错,其实是放过被情绪绑架的自己。
这不是妥协,而是不让别人的行为,消耗你的能量,不让对方的错误惩罚你自己。
(2)发火前,先理智分析
愤怒是“情绪先于思考”的本能反应,但你可以尝试下在发火前多做一步:快速分析对方的“目的”。
▶️如果对方是无意说错话
TA可能只是没注意到你的感受,或是表达方式太直接,这时候发火,只会让误会加深,甚至失去原本友好的关系。
▶️如果是存心激怒你
TA可能想通过贬低你获得优越感,或是用你的情绪当消遣。这时候你越生气,TA越得意;你冷静应对,反而让TA没趣收场。
怎么快速分析?试试这两个问题:
① TA说这句话时,语气是认真还是调侃?(认真可能是误解,调侃可能是无心)
② 如果TA真的想伤害我,有必要用这种方式吗(真正想针对你的人,不会明目张胆,而是背后使绊)
想通这两点,你会发现:大部分让你想发火的攻击,不过是对方没脑子或没分寸,而非针对你。
下次再想以牙还牙,不妨先深呼吸两秒,问自己:TA到底想干嘛?能控制情绪的人,从不会让别人的“无心之失”或“无聊把戏”,毁了自己的好心情。
(3)谁惹你生气,你就向谁学习
你有没有发现?越让你生气的人,往往活得越轻松:
- 总爱干涉你的妈妈,从不管自己是否越界;
- 啥也不管的老公,从不在意是否失职;
- 甚至总抢你功劳的同事,从来不怕被说不道德。
你明明讨厌被束缚,却因为“要懂事”强迫自己忍;你明明累到崩溃,却因为“要做好”硬扛着不求助。而他们用你讨厌的方式,活的自由自在。
对别人愤怒的本质,是你在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但对方却不配合。
总干涉你的妈妈,她的控制其实是在说:“我不需要被尊重,我只需要被服从。”你愤怒,是因为你既羡慕她的“无所谓”,自己又不敢反抗;
什么都不管的老公,他的不作为其实是在说:“反正你已经做的很好了,所以我不需要做什么。你愤怒,是因为你既讨厌他的甩锅,又狠不下心不照顾孩子、打扫家务。
因此,
- 妈妈用控制活成了不被忽视的样子,你可以学她“直接表达需求”,而不是忍气吞声;
- 老公用不作为活成了拒绝内耗的样子,你可以学他“适当放手”,而不是硬扛所有。
下次愤怒时,不妨问自己:TA这样做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我在讨厌TA的同时,是不是也在讨厌自己做不到?
想通这一点,也许你也能过的轻松一点。
愤怒不是敌人
我们总把愤怒当成洪水猛兽,但它本身并没有恶意,我们需要做的从来都不是消灭愤怒,而是学会和愤怒和平共处。
毕竟,比以牙还牙更重要的,是我们能活成更松弛、更自洽的模样。
最后想问问你:
你最近一次是因为什么事情而愤怒,又是如何和解的呢?
欢迎分享你的故事,每一次分享,都是在帮更多人看见:愤怒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总在和愤怒打架。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如果今天的内容对您有一点帮助,就请随手点个「赞」吧~
关注我,定期分享实用的心理学知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