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中国乡村产业格局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其中的农特产品,作为一股源自田野乡间的“土”味风潮,凝结着地域特色与自然的馈赠,尤为引人瞩目。然而,在相当长时期内,许多品质优异的农产品却陷入“质优价不优”的发展困境,农民辛苦耕耘难以获得相应回报。这一困局何以破解?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大力推动的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以系统性、战略性的布局,为我们揭示出一条通过品牌农业建设实现价值跃升的可行路径。
“质优价不优”现象的深层原因
在于农产品市场竞争中的信息不对称与价值认知缺位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往往重生产、轻营销,优质产品缺乏有效价值传递渠道,难以在消费者心中建立清晰认识和信任背书。同时,分散化经营方式导致产业集中度低,标准化程度不足,无法形成持续稳定的品质保证和规模化的市场影响力。正是这些结构性缺陷,使得许多优质农产品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困局,只能低价竞争,无法真正实现优质优价。
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的推出
正是针对这些深层次问题的系统性政策
这一计划通过建立农业品牌培育机制和支持体系,旨在让优秀品牌脱颖而出,实现品牌价值跃升,全面提升农业品牌的竞争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其政策设计具有显著的前瞻性和战略性:不仅聚焦于粮油、果蔬、茶叶、畜牧、水产等关键品类,更注重通过品牌建设带动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提升,推动区域特色农业发展从“粗放经营”向“精品化、品牌化”转型。
品牌农业的建设过程
本质上是对农产品价值进行重新发现、塑造和传递的过程
一方面,通过塑强一批品质过硬、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知名度美誉度消费忠诚度高的区域公用品牌,能够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为消费者提供清晰的质量信号和选择指南。另一方面,通过培育推介产品优、信誉好、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和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建立差异化优势,摆脱低水平竞争陷阱。
在品牌农业发展路径上
标准化、数字化与三产融合成为关键支撑
标准化是品牌建设的基石,通过统一的质量标准、生产规范和认证体系,为品牌信誉提供坚实保障。数字化则为品牌农业插上腾飞之翼,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农业生产者可以精准感知市场需求,优化生产决策,同时打通农产品上行渠道,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体系,增强消费者信任。三产融合则拓展了品牌价值创造的边界,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将农业生产与加工、流通、休闲、文旅等有机结合,创造更多元化的价值增长点。
这条品牌驱动的产业发展道路,不仅打破了传统农产品“优质难优价”的困局,更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新路径。它证明,农业价值的提升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要素投入的增加,而是可以通过品牌这一无形资产的积累,实现产业价值的几何级增长。这种增长模式更加可持续、更具韧性,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和风险挑战。
发展品牌农业,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需要生产者、企业、消费者多方协同,需要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多维发力。随着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的深入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越来越多带着泥土芬芳的农产品将突破“质优价不优”的发展困境,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这条品牌富民、品牌强农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18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