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祖籍山东、流民、户籍浙江富阳(名义落户)出生苏北(养家糊口苏北)其出生婚姻全在苏北(垦荒种田)起兵源(安徽苏北)
孙氏真正的“龙兴之地”只有一句话——“起下邳,封富春,渡江定江东;根在淮泗,牌号吴郡,发家靠京口-曲阿一
“江东猛虎”三代子弟兵:江苏安徽籍主力如何奠定孙权霸业?
公元252年秋,建业(今南京)宫城。71岁的孙权在遗诏中最后一次提到“江表虎臣,半出淮泗”。史家最新完成的《孙吴军团谱系考》证实:从孙坚、孙策到孙权,祖孙三代赖以横扫江东、抗衡曹魏的“核心兵团”,其骨干将领与兵源竟九成以上来自今天的江苏、安徽两地。
“这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长三角子弟兵’。”课题带头人、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丁凯旋教授今天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首次披露了团队历时五年的量化成果。一、
三代统帅皆“淮泗郎” 孙坚15岁随父迁往寿春(今安徽寿县),并在此募得首批“淮上劲勇”。孙策年少接旗,以寿春、庐江(今安徽舒城)为募兵中心,部曲8000人,皖籍占七成。孙权袭业后,把治所从京口(今江苏镇江)迁到秣陵(后改名建业),“江东化”完成,但核心将校仍多出自江淮。
二、数据库还原“江东虎臣”籍贯 研究团队检索《三国志》及裴松之注引书200余种,对孙吴210位“别部司马”以上将领进行籍贯编码,结论令人惊讶:
1. 江苏籍(含江北、江南)占52.4%,依次为吴郡、丹阳、庐江、广陵;
2. 安徽籍(含淮河南北)占37.6%,集中在寿春、合肥、皖县、六安;3. 两者合计90%,而传统印象中的“浙系”仅占6%,湘、赣不足4%。“这说明决定三国鼎立格局的赤壁、夷陵、江淮三大战役,真正冲锋陷阵的,就是今天的苏皖子弟。”丁凯旋说。
三、地缘密码:长江与淮河“双通道” 兵员:东汉末年江淮间“带甲十万”,民风剽悍;粮道:巢湖—濡须水—长江航线,让合肥—建业一线运兵、运粮成本最低;地利:江苏南部水网可练舟师,皖中丘陵可育骑步,形成水陆两栖战力。
“孙权把首都定在今天的南京,不是偶然,而是要把‘淮泗根基地’与‘江东财赋区’用长江缝合成一个战略整体。”安徽省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周芮分析。
四、考古佐证:东吴墓“扎堆”苏皖 江苏南京上坊、安徽马鞍山当涂,已发掘高等级东吴贵族墓48座,其中带“左、右军师”印或“庐江”“丹阳”铭记者占85%;墓砖模印“淮”“吴”字样,与史料将领籍贯高度吻合。
“地下材料再次确认,东吴政权的核心统治集团就是苏皖精英。”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王彬表示。
五、专家观点:地缘忠诚决定政权寿命 “曹魏靠谯沛武人,蜀汉凭荆楚士族,孙吴则把赌注压在江淮—江东轴心。”复旦大学历史系陈剑教授指出,也正因这股“地缘忠诚”,孙权能在赤壁之战后顶住曹操多次合肥攻势,并撑过222年夷陵惨败,“苏皖兵团”成为东吴政权最稳的压舱石。
六、新闻延伸:今天的“长三角”仍在续写水师传奇 南京、合肥分别拥有全国唯一的内河船舶与陆军步兵“双王牌”院校;东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南京,海军指挥学院也在南京;民间网友戏称:“三国时长三角产‘水师’,今天还是‘海军窝’,历史基因太强!”
七、记者手记 从寿春到建业,这条“孙吴中轴线”今天已化作京沪高铁与沪汉蓉高铁交汇的繁忙通道。列车掠过江淮平原,窗外稻浪翻滚,仿佛仍能听见1800年前“苏皖子弟”橹声帆影里的呐喊。三国早已远去,但地缘与人群的互动,仍在悄悄塑造着我们熟悉的长三角。(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