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市太平古城壮族天琴表演郭凯倩 摄
夏秋之交,八桂大地文旅深度融合的热潮持续涌动,“非遗经济”成为其中耀眼的一环。无论是广西百色“芒艺工坊”里针线翻飞下的非遗手作,还是北部湾开海节上精彩纷呈的民俗展演,非遗以可观、可购、可体验的多元形态深度融入文旅消费场景,推动着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双向奔赴”。
非遗的独特魅力,正成为吸引游客、撬动消费的“流量入口”。日前,“芒艺工坊”非遗创作周活动在人流如织的百色市民(体育)公园内举行。作为百色市2025“芒遇百色”芒果嘉年华暑期文旅消费季的第七个主题周活动,“芒艺工坊”非遗创作周打造了非遗演出、手作体验、文创展销等多元消费场景,吸引上千名市民、游客参与,让活动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体验。
活动期间,各类百色非遗一一亮相。在非遗展演环节,田阳壮族狮舞的高难度动作引得观众阵阵喝彩、民族服饰秀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马骨胡演奏的悠扬旋律让人沉醉其间,不仅带来了视听盛宴,更直接带动周边美食与文创消费。
“亲手做一个麽乜,把健康和祝福带回家!”在手工体验区,市民黄女士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一针一线缝制着独具壮族特色的香囊。壮锦发夹、壮锦相框、麽乜等非遗制作体验引得人们跃跃欲试,相关文创产品也成为抢手货。
此次非遗创作周活动不仅为市民、游客提供了近距离接触非遗的机会,更有37家文旅企业到场展销,与本土美食、文创展销等共同构建了多元消费场景。百色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活动有效促进了非遗项目的传播推广和文旅深度融合。
暑期以来,八桂大地的非遗项目正以多样姿态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广西文旅消费的“吸睛密码”。在崇左太平古城,水上打铁花、壮族舞蹈秀、英歌舞等非遗常态化演出成为景区展演的核心内容;在北海老街“活力夜广西”活动现场,AI机械狗化身赛博醒狮,踩着鼓点沿街舞动,通过现代科技演绎北海非遗魅力;在防城港白沙湾的“八桂遗韵·日圩夜集”上,各色非遗项目聚集,演绎着非遗的潮流范儿……在文旅融合的推动下,古老非遗化作景区里的沉浸式展演、街巷中可触摸的手作体验、直播间里受追捧的文创产品等,激活了“非遗+旅游”“非遗+消费”新场景,为文旅消费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如果说沉浸式体验是“非遗经济”的基础,那么与特色文旅IP的深度融合,则让非遗的消费赋能效应进一步放大。8月中旬,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同步开启的开海节,便以“海洋文化+非遗”的形式实现了文旅消费的量质齐升。
作为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展示平台,开海节也是当地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北海侨港的开海仪式上,咸水歌等非遗项目轮番上演,展示出侨港独特的文化风貌,引来无数游客。钦州以祭海仪式这一民俗为核心,配套狮龙表演、民俗歌舞表演、美食展销等,吸引游客沉浸式感受海洋文化,仅开海首日就吸引游客约2万人次。防城港以开海节为契机,深度融合海洋文化、科技体验、非遗传承和滨海运动,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文旅体验。
非遗的加持让开海节IP影响力持续扩大,不仅丰富了文旅消费内容,更实现了文化引流、消费变现的良性循环。北海开海嘉年华全网浏览量超7000万,防城港累计接待游客24.4万人次,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消费也大幅提升。随着开海节活动越来越丰富,赴钦州的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原来的1天以内延长至2到3天。“游客从短途游逐步向深度体验游转变,更充分地体验滨海风光、渔家风情和特色美食。”钦州市钦南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何传明说。
2025年9月17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广西:从展柜到街头,IP巧融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