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冀北坝上欢快的二人台,到闽南大地悠扬的南音雅韵;从黄土高坡震撼人心的鼓乐,到黔山秀水间灵动的民族歌舞,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恰似点点星火,散落于中华大地,在基层文化沃土中扎根生长、绽放光芒。在其丰富的艺术创作版图中,中小型作品凭借灵动、鲜活的特质,化身为“文艺轻骑兵”,将艺术的温度与文化的魅力传递到千家万户。
近日,为推动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焕发更强生机,2025年全国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交流展示活动在浙江台州与安徽阜阳同步启幕。此次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台州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阜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承办。活动期间,民营文艺团体在两地各展所长:台州会场,戏曲演员亮出“看家戏”,生旦净丑轮番登台;阜阳会场,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节目接连上演,尽显多元艺术风采。
同期在阜阳举办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中小型作品创作座谈会上,来自全国15个省区市的16位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创作实践、发展经验与现实困境展开深度交流。从这16家团体的探索之路中,人们得以清晰描画民营文艺创作的鲜活图景——既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也有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回应;既有突破发展瓶颈的坚韧尝试,更有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中小型作品,虽无大制作的恢宏体量,却以“小而精、小而活、小而暖”的特质,成为连接艺术与大众的重要纽带。这些作品如精巧的工笔画,于细微处勾勒文化肌理,在有限篇幅里承载深厚文化内涵与鲜明时代精神,以由“小”见“大”的创作智慧,书写着基层文艺的火热篇章。
扎根乡土
让地域文化“活”起来
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深谙“本土即是特色”的创作之道,纷纷将目光投向地域文化宝库,从本土民俗、非遗技艺、红色记忆中汲取创作灵感,让小众文化走进大众视野。
辽宁铁岭文化产业集团二人转艺术团将铁岭方言、民俗风情与红色资源融入作品,创作出《二人转三百年》《英雄安业民》等佳作。前者以幽默诙谐的二人转形式梳理艺术发展史,后者用深情演绎致敬革命先烈,既接地气又富新意,深受观众欢迎。
立足传统,也要勇于创新。南音被誉为“音乐活化石”。守护着这门古老艺术的福建晋江市南音艺术团,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式,破解时代为“手艺人”提出的难题。“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所从事乐种的古老性和完整性,恰恰束缚了创作新作品的渴求,但随着文艺的多样化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我们发现单一的表现方式并不能够满足社会文化发展和人们的需求。作为青年传承者,我们不甘心老祖宗守护千年的艺术在我们手中消逝,但我们又不愿意让千年的传统艺术‘转基因’。于是我们开启了舞台作品创演新路程。”福建省晋江市南音艺术团团长陈铭伟说,在这样的创作思路之下,《远古的回声》《千年画舫五店市》《番客楼里南音起》等作品应运而生,让传统音乐焕发生机,也让南音这一古老艺术被更多人听见、看见。
灵活表达
让艺术距离“近”起来
不同于大型剧目对场地、资金的高要求,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中小型作品以“轻量化”创作之道,凭借“小成本、短时长、易落地”的优势,适配景区、乡村、社区等演出场景,让艺术真正走进群众生活。
安徽省临泉县是安徽省唯一的“中国杂技之乡”,当地70%的民营杂技团队采用“文艺轻骑兵”式流动演出模式。以临泉县临美杂技艺术有限公司为例,其创排的《霸王别姬》融合京剧元素与杂技技巧,《英雄丰碑》以高难度动作再现革命场景,既可以在景区驻演吸引游客,也能走进乡村集市、社区广场,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
湖南省长沙市杜鹃花话剧团团长史雅欣直言,对观众需求的把握是作品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我认为这种‘把握’并非简单的迎合,而是要求我们创作者既要有敏锐的市场触角,更要有坚守艺术品质的定力。因此,我们形成了对演出质量监控、重视观众反馈、建立剧组社区等多维度的反馈机制。”据史雅欣介绍,湖南省长沙市杜鹃花话剧团将民营文艺团体灵活机动、反应迅速的核心优势,同样用于中小型作品的创作中。“从作品时效上,从观众反馈意见到修改呈现新版本的周期可压缩至3天;从成本上,小剧场演出单场改造调整的成本可控,演出频次多,允许我们在一定范围内试错;从与观众的互动和情感连接上看,通过收集反馈让观众觉得‘我的意见被听见’,从而形成和剧院的长期黏性。民营剧院对需求的把握,本质是‘将观众变为创作同盟军’,成功的作品,往往出自那些把‘观众洞察’加入创作过程并变成系统性方法,而非单纯依赖个人经验和主观表达的团队。”史雅欣说。
紧扣时代
让文艺作品“热”起来
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与社会洞察力,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将社会热点、群众心声融入创作,让作品既有烟火气,又有时代感,始终保持新鲜度与共情力。
湖北随州花鼓艺术剧院聚焦现实题材,用随州方言创作出《公路孝女》《新农人》等小戏,剧中的人物、情节都源自普通人的生活,让观众在戏曲旋律中照见自己的影子,引发情感共鸣。
宁夏银川砚家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打破传统文艺形式边界,以脱口秀为载体参与“我在贺兰山下写青春”青年演说大赛、医疗科普宣传等活动,将政策解读、健康知识融入幽默段子,让严肃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成为基层宣传的“新利器”。
浙江杭州新青年歌舞团股份有限公司则紧盯社会热点,从教育、环保、民生等百姓关切的话题中提炼素材,创作出一系列歌舞作品。这些作品既具艺术美感,又紧扣现实议题,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
这些作品如同时代的镜子,映照出社会变迁的轨迹,也传递着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让文艺真正成为记录时代、服务人民的重要力量。
多元传播
让文化影响“广”起来
在新媒体时代,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不再依赖单一的线下演出,而是积极拥抱短视频、直播、海外交流等新渠道,让中小型作品突破地域限制,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实现文化“破圈”传播。
河北尚义县锦峰文艺演出有限公司深耕短视频平台,在抖音、快手上发布《白娘子逛尚义》《挡不住的爱》等东路二人台作品。其中部分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不仅带动线下演出场次翻倍,更让东路二人台这一地方剧种走出河北,被全国观众熟知。
安徽周家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则将目光投向国际舞台,通过海外文化交流活动,将《东风起》等吹打乐作品带到奥地利、美国等国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搭建起桥梁。
线上线下协同、国内国外联动的传播模式,让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中小型作品拥有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从以非遗传承铸牢创作“灵魂”,到以市场需求找准创作“方向”,再以文旅融合拓展创作“场景”,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小型作品的成功,源于“守文化之正、创市场之新”的坚守与探索。其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走出了一条贴合自身实际、符合市场规律的发展之路。同时也让这些扎根基层的文化星火,以更鲜活的姿态继续在中华大地热烈燃烧。
2025年9月16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看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如何以“小”见“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