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3日,71岁的甄建民坐在天安门城楼东侧观礼台,当盛大的阅兵仪式拉开序幕,看到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和战略重器在天安门城楼前列队通过,作为军工后代的他感到无比激动。“我很荣幸参加这次阅兵观礼,这是我们军工后代的荣耀。祖国的强大,就是对父辈们最好的告慰!”在接受本报专访时,甄建民说。
甄建民的父亲甄荣典,抗日战争时期,带头响应党的号召,带领大家多造炮弹,掀起全厂生产竞赛的热潮,创造了日车炮弹外圆480个的最高纪录。1943年,甄荣典获晋冀鲁豫边区“新劳动者旗手”称号,同时被誉为“炮弹大王”。
黄崖洞兵工厂的“小”学徒
“父亲1916年出生于河北唐县,16岁给地主当雇工,17岁被骗到粤汉铁路做苦工,最后沿路讨饭才回到家。后来,八路军来到冀中宣传抗日,组织农会,父亲当了青年队长,带领大家减租支前,他们村成为唐县的模范村。”甄建民回忆。
甄荣典1940年入党,同年计划去延安学习,途经山西武乡时,战事吃紧,就地分到军工部黄崖洞兵工厂当学徒。“父亲当时是一名专车炮弹外圆的车工,这是很累的活,弹体是白口铁,特别难操作,又容易烧伤,但父亲深知前线的需要,在工作面前,他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很快就掌握了生产技术,坚持一干就是5年,毫无怨言。”甄建民说。
甄荣典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并且说:“如果换人,就得从头学习生产技术,那要误多少工!能少误工,就能多生产一发炮弹,前方就能多消灭几个敌人,我们的战士就会少流血。”
为了多造炮弹,甄荣典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茧子,累得连筷子也拿不稳。他人累瘦了,但精力仍十分旺盛,别人一天车五六十发炮弹,他能车100发以上;别人车到100发,他又增加到150发。
冒着生命危险和敌人“捉迷藏”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红色根据地开展大规模“扫荡”。甄荣典在加快生产的同时参加了工厂自卫队,曾掩护过千余名职工转移,还摸过敌人的岗哨。“当时,为了防止日伪军侵扰,父亲始终站在斗争最前沿,经常走到工厂几里地之外选择隐蔽、埋藏机器的地方,为了安全,他每次都是认真选好地方,记死目标,做好伪装,从不马虎。厂长都说,甄荣典经手埋机器,从未损失过。机器藏好后,他又拿起枪,带领自卫队员们打游击,与日伪军周旋。”甄建民告诉记者,反“扫荡”结束后,大家立刻起出机器,恢复生产。黄崖洞兵工厂生产的枪炮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打得日军措手不及,日军惊呼“八路军在太行山上新建了现代化的兵工厂,拥有先进设备与外国专家”。历次“扫荡”,日军都把摧毁兵工厂作为重点目标,使处于后方的黄崖洞兵工厂也变成了前线。
1940年10月10日,日军3000余人兵分多路“扫荡”黎城、辽县清漳河两岸,侵入黄崖洞兵工厂地区。战士们英勇顽强,凭险固守。敌人的炮弹从10公里外的西井镇打出,在水腰山一带不停地轰响着,越逼越近,形势非常危急。
甄荣典和工友们临危不惧,更加起劲地操纵着机器加紧生产。日军来了,机器设备要全部转移,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甄荣典总是抢着抬运大件,把机器分散转移到附近一带的山谷里,埋在河滩里、水渠底,甚至是日军必经的大道上等敌人料想不到的地方。日军进入兵工厂内,一见扑了空,气急败坏地放火烧毁了厂房。厂房大部分被烧,但由于隐藏得好,机器全保住了。
1941年11月11日,日军板垣师团出动5000余人,分多路重兵进犯黄崖洞。驻守黄崖洞的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英勇抗击,激战8天8夜,歼敌1000余人,以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绩取得了“黄崖洞保卫战”的胜利,掩护了兵工厂安全转移。“我听父亲讲过,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为了恢复生产,父亲和工友们硬是将破损严重的机床先拼凑对接上,再用道轨上下夹持好,最后用螺丝拧紧。没有床脚,就用板凳代替;车床机头没法修,就用塔轮、皮带轮安上轴顶替。最大的困难是缺动力,他们就在大磨盘当中打个四方眼儿,里面穿上铁轴把当摇把,靠8个人共同摇转磨盘带动车床运转。”甄建民说,通过甄荣典和工友们的不懈努力,黄崖洞兵工厂的产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把岗位当战场 把机床当刀枪
1942年,军工部发动广大职工开展以提高工效、多造武器、支援抗日为主要内容的军工大生产和增产节约竞赛运动,甄荣典以满腔的热情和忘我的干劲投入劳动竞赛中。
甄荣典和工友们不顾劳累和饥饿,一门心思在车床旁车炮弹的外圆,大家互相挑战,你追我赶。
1943年的前半年,不服输的甄荣典创造精益方法,把车炮弹外圆的工艺提高到了新水平,创造出1分15秒车一发炮弹、一天生产480发的惊人纪录。
1943年8月,甄荣典出席晋冀鲁豫边区总工会“新劳动者旗手竞选和表彰大会”,获得“新劳动者旗手”第一名。一位首长亲切地握着他的手说:“你为抗战立功了,你是咱们的炮弹大王。”自那时起,“炮弹大王”的名号便迅速在太行山区传播开来,甄荣典成为边区政府号召全边区人民学习的榜样。
甄建民讲述,1945年,军工部新成立了一座八二炮弹厂(军工部六厂)。当时,甄荣典刚到军工部实验所学习,当他得知这一消息后,毫不犹豫地主动要求到生产一线去。
临危受命的甄荣典来到工厂后,处处以身作则,团结老师傅、鼓励年轻人,与工友们一起钻研业务、改造工具……经过不懈的努力,第一天就造出了45发大炮弹,极大地振奋了工人们的士气,保证了前线作战的需要。“工房就是战场,机器就是刀枪!”这是甄荣典常说的一句话。
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国庆典礼
1947年,甄荣典荣立一次大功、两次小功,获得“英雄本色”锦旗。1948年,他以中国青工代表的身份,前往波兰华沙,出席了世界青工代表会议,为中国工人阶级争了光。
1950年9月25日,甄荣典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首长的亲切接见和宴请,并受邀在天安门观礼台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国庆典礼。“这次观看阅兵仪式,我坐在天安门城楼东侧的观礼台上,父亲参加国庆典礼也是在这个位置,75年后坐在父亲当年坐过的位置,非常激动。我们要携手传承发扬父辈的革命精神,以坚定信念、顽强意志和不懈努力,为建设强大国防而拼搏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甄建民说。
新中国成立后,甄荣典先后任华北兵工工会主席、太原市总工会和山西省总工会副主席。他还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候补代表,全国总工会第六届、第九届执行委员和第七届、第八届候补执委。
2000年3月5日,红色军工战士甄荣典在太原病逝,他光辉而不平凡的业绩和高尚的品格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记者 田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