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短视频的人,可能都刷到过那个“广东女孩神似刘亦菲”的消息。就这么一个普通高校女生,放了三条日常视频——扎个马尾在校园散步、图书馆看书、食堂打饭这种再平常不过的内容,居然一下子火了,三天狂揽20万粉丝!网友们都炸了锅,评论区清一色的“刘亦菲本菲!”“这侧脸简直一模一样”,甚至《甄嬛传》里那句“莞莞类卿”都被搬出来形容她。
你仔细看她的视频,会发现这种“像”还真不是硬蹭。那鹅蛋脸、开扇形双眼皮、有点驼峰的鼻子,确实和刘亦菲有几分神似。但更绝的是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清冷疏离感”,她安安静静往那一站,就莫名有了点“神仙姐姐”的韵味。难怪有网友调侃说:“三分像她已是绝色,这简直是低配版天仙。”
不过人红是非多,热度上来,争议也跟着来了。有人直接点破:“化的仿妆加个滤镜呗”,暗示她的“像”更多是妆造和拍摄角度的功劳。还有人翻出化妆教程,指出通过开扇形双眼皮贴、鼻影修饰驼峰、冷色调滤镜,普通人也能实现“换脸”效果。更有人不客气地批评:“自己没有妈吗?非要拉着别人营销?”
其实冷静想想,“撞脸明星”能火,真不是偶然。刘亦菲作为一代人心中的“神仙姐姐”,她的颜值形象早就成了大众审美的“安全牌”。看到她类似的脸,大家天生就有好感,认知成本极低,这心理机制被拿捏得死死的。而且平台算法也特别偏爱这种带明星标签的内容——完播率比普通内容高37%,互动率更是高出2.1倍。系统识别出“刘亦菲”“撞脸”这些关键词,立马推给潜在兴趣用户,瞬间就滚起了雪球。
但这波“撞脸”热潮背后,有个问题越来越让人担心:当算法不停推荐这种“低配版明星”,同类内容扎堆出现,会不会把多元审美的路给挤没了?学者们早就批评过,这是“算法对数据逻辑的妥协”——平台为了流量效率,总推荐那些易引发共鸣的“安全牌”内容,结果就是“小刘亦菲”“小某某某”满天飞,真正有独特个性的内容反而难出头。
说回那个广东女孩,她本人倒是挺清醒。面对爆红和争议,她在最新视频里回应:“我很感谢大家的喜爱,但希望大家记住的不只是我的脸,还有我是一个爱读书、爱生活的普通学生。”而且她已经开始尝试分享读书笔记、校园生活vlog这些内容,看来是想努力撕掉“刘亦菲替身”的标签,让大家看到更真实的自己。
这种“因像而红”的创作者,几乎都会遇到同一个困境:在算法主导的流量游戏里,怎么既吃到“明星脸”的短期红利,又能慢慢走出别人的影子,活出自己的样子?毕竟,复制颜值容易,复制灵魂难——光靠一张相似的脸,没有独特的内容和个人魅力,观众新鲜感一过,流量说散就散。
实际上,过去不少“小周迅”“迷你赵丽颖”的例子,都因为缺乏独特内容快速沉寂了。所以也有不少网友建议这广东女孩,“不如展现点才艺、分享穿搭或者生活美学”,“把像别人变成做自己”,用真实的个性或价值观来留住粉丝,而不仅仅是一张“相似的脸”。
这场因“像”而起的走红,注定短暂又喧嚣。现在她的账号还在涨粉,但评论区已经出现了“审美疲劳”的声音。这大概就是传播学里说的“信息过载”:同类内容太多时,用户注意力转移得比谁都快。所以热闹之后,真正值得思考的是:流量退去,能留下什么?
也许那个广东女孩自己已经给出了答案。无论镜头是否对准她,热度是否还在,她似乎已经想好了要安静地坐在图书馆,翻开一本书,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光。她的价值,从来不在于像谁。
我们当然可以为她的走红欢呼,但也没必要忽略背后的担忧。那张被千万人称赞的面孔,固然带来了关注,但也可能成为无形的枷锁。但愿所有因“撞脸”而被关注的人,最终都能走出“类卿”的影子,活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光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