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场街道观贤社区的活动室内,老年人们戴着老花镜认真记录,小朋友们举着彩色画笔勾勒分类标识,一场“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主题讲座,正以代际对话的形式破解环保认知的深层命题。主讲人没有停留在“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基础分类,而是从社区治理的视角切入,指出垃圾分类本质是“资源循环的末端治理”——当老年人回忆起“废品换糖”的旧时光,当小朋友们畅想“垃圾变玩具”的新场景,两代人对“珍惜资源”的共鸣,让环保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生活传承。
讲座现场的互动环节,意外成为破解环保行动力困境的关键。当工作人员展示辖区内“未分类垃圾污染土壤”的监测数据,一位老奶奶主动分享:“以前觉得分类麻烦,现在才知道家门口的小花园,就怕混放垃圾里的有害化学物。”这种从“个人便利”到“公共责任”的认知转变,恰恰印证了垃圾分类的深层价值——它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社区共同体意识的重塑。小朋友们提出的“家庭分类积分制”,则让老年人看到环保的创新可能,代际智慧的碰撞让讲座超越了知识传递,成为社区治理的微缩实践。
这场讲座的真正启发,在于它打破了环保宣传的单向模式。当老年人带着分类知识成为家庭“监督员”,当小朋友们化身社区“宣传小卫士”,垃圾分类从课堂走进生活,形成了“教育一个人,带动一个家,影响一个社区”的良性循环。它印证了:环保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日常;社区治理也不是单向的管理,而是代际携手、共建共享的温暖实践。在观贤社区,这堂特殊的讲座,正让垃圾分类成为连接代际、凝聚社区的纽带,为城市环保写下最生动的基层注脚。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刘明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