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为何突然收手?上面的信号很清楚,暗藏每个普通人都该学的一课
有意思教练
一顿晚餐,竟然可能改写一家37年餐饮品牌的命运?这就是最近打得火热的“罗永浩和西贝之争”。
如今贾国龙已经道歉,罗永浩也宣布放手。
自媒体人可能发现,这两天,关于这个话题的短视频在很多平台都被限流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上面已经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号:
不要让这件事给本来就很艰难的餐饮业和经济带来更多负面影响了。
人民日报评论日前发出的评论,也为此次事件定了性。
很多人都说“贾国龙精准地踩中了现代企业危机公关的所有雷区”,堪称“灾难公关”。
作为多年政府关系从业者,我早在事情一开始就从“危机公关”的角度分析过。
但今天这篇文章,我不想讨论如何应对危机,而是从如何避免危机的角度来分析。
瓜也吃够了,该好好反思了:我们到底如何避免意气用事?
作为一名教练,我将从专业视角带你剖析这个问题。即使你不做企业,相信你也会从中受益,毕竟,谁还没个脾气呢!
9月12日,《中国企业家》采访了贾国龙,他表示,“生意我可以不做,但是非黑白,我必须要说清楚”,并且强调“官司一定要打”。
同为创业者,我理解每个创业者都有“老子不想干了”的时候。
但这种话除了说给自己泄泄愤,跟身边信任的人吐吐槽,绝不会跟记者说。
所以,当我看到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这已经不是情绪上头了,而是完全被情绪所控制。
从教练的视角看,这是一个再经典不过的案例——他的“Attention(注意力)”已经被彻底带偏,完全背离了他的“Intention(意图)”。
那么,Intention和Attention到底是什么关系?
简单来说:
“Intention (意图)” 是你的北极星,是你内心深处真正的目标。比如,对一个企业家而言,他的意图可能是“打造一个受欢迎的百年餐饮品牌”。
“Attention (注意力) ”是你的手电筒,是你当下关注和投入精力的事情。它应该始终照亮你通往北极星的道路。
如果“意图”明确且坚定,“注意力”就会聚焦;
否则,你的“注意力”就会被各种噪音带跑偏。
试想,在罗永浩发微博的那个早晨,如果贾总身边有一位像我一样的CEO教练。
我不会给他建议,也不会教他吵架,而是会问出一个最核心的教练问题:
“当下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一开始,他的答案很可能依然是情绪化的:“我要出这口气!”“我要让他知道我不是好惹的!”
这很正常。教练的作用,就是通过专业的提问,像剥洋葱一样,帮他一层层剥开情绪的外衣,触及最核心的意图。
教练会不带评判地同理他当下的情绪,毕竟要处理问题要先处理情绪。
但同理不代表同意。
我会进一步提问。最终,也许经过这样的梳理,他会意识到,自己真正的意图并不是“打败罗永浩”,而是:
维护西贝的品牌声誉
解决指出的问题,让顾客认可西贝的价值
带领企业解决危机,成为一家更强大的公司
一旦这个“最高意图”被明确,他所有的注意力和后续决策都应为它服务:是改良被质疑的产品?是开放后厨全天直播?还是大力宣传“不好吃不要钱”的承诺?
无论如何,注意力都不会全部放在“和一个网红打嘴仗”上。
把镜头拉回我们的生活,一样逃不开这道题。
回想一下:
你跟你爱人吵架,真的是为了离婚吗?
你跟你老板争执,真的是为了炒你老板的鱿鱼吗?
你跟送错外卖的小哥理论,真的是为了吵赢他吗?
大概率不是。你的意图,是想有和谐的夫妻关系,是想有更好的工作成果,是想拿回自己点的外卖。
可一旦陷入具体的人和事,我们就容易失焦。
就拿我同事来说,前几天她9岁的儿子不小心把 iPad 摔碎了,她吼了半小时。
我问她:“你本来的意图是什么?”
她意识到,她本来是想让孩子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结果吵着吵着,因为孩子不认错,就变成了逼他承认“我错了”。
你看,她的本心是“教育”,借这个机会提高孩子责任感,但注意力却滑向了“指责”和“惩罚”。
Intention和Attention的严重错配,让一场本该有建设性的教育,变成了无效的情绪宣泄。
我接着问:“除了吼,还有什么动作也能让他体会到‘责任’?”她想到了“用零花钱修屏幕”。
第二天,娘俩一起找售后点,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付了维修费。
你看,当“意图”和“注意力”匹配的时候,整个教育的行为和效果都会发生改变——孩子不是在恐惧中学到顺从,而是在承担中学到责任。
那为什么我们总会陷入“Attention”和“Intention”错位的陷阱?
答案是:Ego(小我)在作祟。
这么说,难道Ego是坏的?
并不完全。它既好也坏,关键在于你能不能“管理”它,而不是被它“控制”。
Ego是发动机。没有Ego,就没有自尊、自信和驱动力。
每一个创业者最初都是因为强大的Ego——“凭啥我不行?”才踏上了创业之路。
但Ego也是枷锁。一旦过度膨胀,就会蒙蔽你的双眼,变成“谁敢说我不行!”
这时候,Attention完全被Ego绑架,你会把“对事的批评”看作是“对人的攻击”,把维护“我是对的”、“我很强大”的自我形象,看得比“实现企业愿景”更重要。
贾总的那句“生意我可以不做,但是非黑白必须要说清楚”,就是Ego彻底压倒Intention的典型表现。
西贝的身后,是很多员工的生计,是无数供应商的订单,是千万消费者。
这句话无疑是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不负责任,硬生生把一场关于“口味”的商业讨论,升级为一场针对企业家个人和品牌信誉的全面质疑。
如果贾国龙有一位教练,西贝根本不会输得这么难看。
教练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为客户提供一面“镜子”,帮他照见他的“Ego”与“愿景”之间的张力。
如果张力太小,人缺乏动力,安于现状,成不了大事。
相反,如果太大了,注意力失焦,就像一根绷得太紧的弦,最终只会断裂。
西贝面临的上市压力、舆论压力,正是让这根弦濒临崩断的力,而罗永浩,只是恰好推了一把。
这就是为什么贾国龙需要向硅谷大佬学习,为自己请一个CEO教练。
事实上,越是成功的企业家,越需要教练帮助他看清:他正在服务的,究竟是自己膨胀的Ego,还是那个伟大的愿景。
教练能通过基于心理学的科学方法,帮助客户识别并管理这种张力,把强大的Ego转化为实现愿景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这同样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提醒:当你下一次“上头”的时候,先问自己:
“我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我现在的“注意力”,是在服务我的意图,还是在服务我的Ego?”
记住,当你盯着敌人,你就成了敌人的囚徒;
当你盯着愿景,敌人才成为你的燃料。
当然,在教练中,厘清“意图”与“注意力”、管理“Ego”只是冰山一角。
如今,教练文化已经深度融入全球商业世界。
据《财富》杂志报道,2024年,财富100强企业平均每年投入高达230万美元用于高管教练服务,超过85%的财富500强企业为高管提供专业教练支持。
就连许多顶尖的领导者,也长期接受教练支持。
包括谷歌两位创始人佩奇与布林、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苹果CEO库克、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硅谷顶级投资人本·霍洛维茨在内的几十位大佬。
硅谷传奇教练比尔·坎贝尔
你看,再强大的人,也需要真诚的反馈和陪伴。
如果你也想拥有或者成为一面“镜子”,欢迎了解我们的教练课。
掌握这些技术,不仅能更好地管理自我,更能有效地赋能他人,开启一段全新的成长旅程。
注: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