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26年的广州。
蒋介石站在黄埔军校的操场上,望着整齐列队的学员,眉头却紧锁着。
不远处的权力核心中,汪精卫与胡汉民正明争暗斗,而他这个校长,虽有军权在握,却总感觉处处受制。
"校长,李宗仁将军到了。"
蒋介石转身,看见一个面带英气的军人正大步走来,这就是桂系首领李宗仁。
"德邻兄!久仰大名!"蒋介石快步上前,紧紧握住李宗仁的手。
李宗仁爽朗一笑:"蒋校长太客气了。早就听说黄埔军校办得风生水起,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两人并肩走在校场上,蒋介石推心置腹地说:"如今党内纷争不断,你我都是实干之人,不该被这些政客牵制。北伐大业在即,正是需要你我这样的军人挺身而出的时候。"
李宗仁停下脚步:"蒋校长的意思是?"
"汪兆铭和胡汉民都想控制北伐军,但他们不懂军事。我想与你结为兄弟,共同完成北伐大业。"
李宗仁略作沉思,随即展颜笑道:"好!我李猛仔最敬重有志之士。能与蒋校长结为兄弟,是我的荣幸。"
次日,两人按照传统仪式,焚香结拜。蒋介石郑重地说:"从今往后,你我便是异姓兄弟,同甘共苦,共图大业!"
李宗仁举起酒杯,一饮而尽:"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北伐初期,这对结拜兄弟配合默契。李宗仁的桂军勇猛善战,蒋介石的黄埔军纪律严明,两相配合,势如破竹。
然而随着战事推进,两人的分歧也开始显现。
02
1927年春,武汉三镇光复后,国民党内部爆发了"定都之争"。
"武汉地处中原,四通八达,理应定为国都。"汪精卫在军政会议上慷慨陈词。
蒋介石猛地站起来:"不行!武汉太靠前了,不利于安全。我认为应该定都南京!"
会场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看向李宗仁,等待这位实力派将领的表态。
李宗仁缓缓起身,环视全场,最后目光落在蒋介石身上:"我支持蒋总司令的意见。南京虎踞龙盘,既有长江天险,又靠近江浙财源,是定都的最佳选择。"
蒋介石暗暗松了口气。有了李宗仁的支持,定都南京的提案顺利通过。
会后,蒋介石特意留住李宗仁。
"德邻兄,今日多谢了。"蒋介石亲自为李宗仁斟茶。
李宗仁摆摆手:"我只是就事论事。不过...总司令最近的一些做法,我实在不能苟同。"
蒋介石面色一僵:"德邻兄指的是?"
"清党一事,未免太过激烈。国共合作本是总理遗训,何必赶尽杀绝?"
"他们包藏祸心,若不除之,后患无穷。德邻兄太过仁慈了。"
这是两人第一次产生重大分歧,但尚未公开化。
然而裂痕已经产生,只待时机爆发。
03
1927年8月,蒋介石的军队在徐州战役中惨败。李宗仁看准时机,联合其他派系逼宫。
"总司令,当前局势危殆,您是否考虑暂时休息一段时间?"李宗仁在军事会议上直言不讳。
蒋介石脸色铁青:"德邻兄也要落井下石?"
李宗仁平静地说:"我只是为革命大局着想。待局势稳定,总司令自然可以复出。"
在多方压力下,蒋介石被迫下野。李宗仁如愿以偿地掌握了军事大权。然而他很快发现,这个位置并不好坐。
"各部队都在催要军饷,财政部的金库已经空了。"参谋长白崇禧愁眉苦脸地报告。
李宗仁烦躁地踱步:"江浙财团那边怎么说?"
"张静江明确表示,只认蒋总司令。没有钱,各路军阀都不听调遣。徐州前线的部队已经开始溃退了。"
"难道我李猛仔还不如他蒋某人?"
白崇禧轻声说:"德公,打仗您在行,但玩政治...咱们确实不如蒋介石啊。"
数月后,蒋介石在财团支持下重新上台。复出后的蒋介石对李宗仁表面上依然客气,但暗地里已经开始削弱桂系势力。
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两人的矛盾彻底公开化。
"德邻兄,你的部队为何迟迟不发动进攻?"蒋介石在电话中质问。
李宗强压怒火:"我军连续作战,需要休整。而且军饷已经拖欠三个月了,士兵们怨声载道。"
蒋介石冷冷地说:"战时岂能讨价还价?若贻误战机,军法处置!"
挂断电话后,李宗仁对白崇禧苦笑道:"健生,看来咱们这位结拜兄弟,是要置我于死地啊。"
白崇禧皱眉道:"德公,蒋介石此人睚眦必报,您当初不该逼他下野。"
李宗仁长叹一声:"我李猛仔行事光明磊落,哪想到他如此记仇?"
抗战爆发后,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声望达到顶峰。这让蒋介石更加忌惮。
04
1938年夏,蒋介石视察第五战区司令部。
"德邻兄指挥有方,台儿庄一役打出了国威啊!"蒋介石表面称赞,话中却带刺,"不过听说你与共产党走得很近?"
李宗仁坦然道:"国难当头,自当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周恩来先生确实来过几次,我们相谈甚欢。"
蒋介石脸色微变:"德邻兄要小心,共产党最擅长统战工作,不要被利用了。"
"总司令多虑了。"李宗仁不卑不亢地说,"我李宗仁行事,但求问心无愧。"
1948年,蒋介石为争取美国支持,被迫实行"宪政",选举总统和副总统。李宗仁出人意料地决定竞选副总统。
"德公,蒋介石明确支持孙科,您何必与他作对?"黄绍竑劝道。
李宗仁豪爽大笑:"季宽啊,民主选举,各凭本事。他蒋某人能选,我李猛仔为何不能选?"
在白崇禧和黄绍竑的辅佐下,李宗仁最终击败孙科,当选副总统。就职典礼上,蒋介石面无表情地与李宗仁握手,低声说:"德邻兄好手段啊。"
李宗仁淡然回应:"全赖代表们信任。"
淮海战役后,国民党精锐尽失。白崇禧趁机逼宫:"德公,现在是要求蒋介石下野的最好时机!"
1949年1月,蒋介石被迫宣布"引退",李宗仁代理总统。然而当他走进总统府时,才发现自己接手的只是个空架子。
"德公,中央银行的金银全部被运到台湾了。"黄绍竑愤愤地说,"老蒋的手下也都不配合工作,咱们这个代总统,根本调不动一兵一卒。"
李宗仁苦笑道:"我早就该想到的。他蒋某人怎么可能轻易放权?"
白崇禧急切地说:"为今之计,只有与共产党和谈,争取划江而治。"
黄绍竑却主张:"应该直接倒向共产党,或许还能保住些实力。"
李宗仁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决断。就在他犹豫不决时,蒋介石已经在暗中部署退守台湾的事宜。
"德公,再不做决定就来不及了!"白崇禧催促道。
李宗仁长叹一声:"我...我再想想。"
05
1949年4月,共产党渡过长江。李宗仁仓皇飞往广州,又转赴香港,最后流亡美国。临行前,他与白崇禧见了最后一面。
"德公,您这一走,新桂系就彻底散了。"白崇禧黯然道。
李宗仁愧疚地说:"健生,我对不起大家。我这个人...确实不是搞政治的料。"
白崇禧摇头:"不,是您太过仁义。在这个乱世,好人注定斗不过小人。"
在美国的日子里,李宗仁时常回想起与蒋介石的恩怨。1965年,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决定返回大陆。
周恩来总理亲自接待了他,微笑着说:"德邻先生,欢迎回家。毛主席让我转告您,您的选择是明智的。"
李宗仁感慨万千:"我这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早点认清蒋介石的真面目。若当年能与共产党真诚合作,或许历史会是另一个样子。"
周总理温和地说:"现在回来也不晚。德邻先生为抗日做出的贡献,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李宗仁望向窗外,阳光正好。他忽然想起多年前与蒋介石结拜时的场景,那时两人都还年轻,满怀理想与抱负。时过境迁,曾经的结拜兄弟如今隔海相望,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或许我儿子说得对,"李宗仁喃喃自语,"我永远都不是蒋介石的对手。但不是因为我不如他狡猾,而是因为...我不愿变得像他一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