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小熊电器交出了一份还算不错的成绩单。
因为如果只是单纯看数据的话,应收跟增长都比较显著。
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小熊电器实现营业收入25.35亿元,同比增长18.94%;归属净利润2.05亿元,同比增幅27.32%。
这与2024年净利润暴跌35.37%形成鲜明对比,堪称“绝境翻盘”。
这一逆转离不开新国补政策的东风,微波炉、电饭煲等纳入补贴范围,推动行业向“价值消费”转型。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上半年厨房小家电出货量降1.2%,零售额却增9.3%,均价涨10.6%,“量跌额涨”成新常态。
更关键的是,2024年7月对罗曼智能的收购让小熊个护业务同比增415.99%,占营收比重从2.94%升至12.77%。
但高增长背后,总资产降10%、费用普增,在言叔看来,这种业绩的“翻身仗”,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牢靠,未来业绩能否持续增长,还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01
2024年,小熊电器深陷困境,全品类同质化竞争导致净利润暴跌。
当时厨房小家电核心品类收入下滑,外销占比不足4%,大部分企业都过度依赖国内市场。
然而在价格战中毛利率持续收窄,研发和管理费用上升的背景下,不少小家电都陷入了“越卖越亏”的怪圈。
转折始于战略调整。2025年新国补政策明确“低价竞争已死”,小熊迅速响应。
成立厨房事业部,将产品细分为锅煲、电热、壶类、西式、电动五类。
如叠叠锅折叠设计省空间,2100W火力适配多样烹饪,精准契合“小厨房经济”需求,推动厨房小家电营收16.73亿元,同比增5.02%,客单价显著提升。
在细分赛道,小熊同样精准布局。
母婴小家电增40.54%,靠加大研发、统一产品风格,推出贴合母婴需求的新品,抓住“母婴消费舍得花钱”的特点。
个护业务爆发更得益于对罗曼智能的收购。
2024年7月,小熊以1.54亿元收购罗曼智能61.78%股权。
整合产生“1+1>2”的效应:
渠道上,罗曼借国际展会渗透市场,小熊优化其客户结构,高价值订单占比提升;
产品端,推出无刷电吹风等迭代产品,延续罗曼技术优势;
资源上,双方核心合作伙伴关系更紧密。
上半年罗曼贡献2.86亿元营收,推动小熊个护业务达3.2亿元。
这系列操作让小熊摆脱“全品类内卷”,形成“厨房稳住基本盘、母婴个护做增量”的格局,厨房业务占比从74.77%降至66.02%,抗风险能力增强。
可以说,正是因为对罗曼智能的收购,才使得小熊电器在今年上半年的业绩打了个“翻身仗”。
这也是不少投资者提到的:一笔收购,让小熊电器翻了身。
02
亮眼业绩下,隐忧不容忽视。
截至2025年6月末,小熊总资产55.41亿元,较上年末降10%。交易性金融资产减39.03%,存货减22.54%。
公司称是主动优化,但资产是抗风险“家底”。
存货减少虽可能是去库存成效,但下半年若需求反弹,供应链或断档;
交易性金融资产收缩减少非主营业务收益,主营业务增长承压时,抗风险能力下降。
资产外,费用高增挤压利润空间。
上半年小熊电器的销售费用4.30亿元,增长8.04%;管理费用1.12亿元,增6.67%;研发费用1.06亿元,增长13.98%。
研发费用增速超营收增速,反映投入产出效率问题。
个护业务增长快但盈利质量堪忧,营收增415.99%,营业成本增489.35%,毛利率降8.29%,低于公司平均水平。
海外业务营收增138%,成本增139%,毛利率微降,“增收不增利”。
上述数据,均暴露出了小熊电器增长模式的脆弱。
看到上述数据后,言叔的第一反应就是:
小熊靠并购和加大投入换增长,这种模式真的能持续吗?研发投入能否转化为爆款?市场推广能否带来客户?若投入难转化为更高营收增长,会陷入“投入越多、利润越薄”的循环。
行业层面,社保改革等政策增加企业成本,长三角某OEM厂商单台成本增47元。小熊需在控制成本和维持增长间找平衡。
综合来看,小熊电器的翻身仗有战略调整和行业红利的功劳,但资产缩水和费用问题是严峻考验。
在“价值消费”时代,它需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增长”,让投入产出比更合理,才能让“翻身仗”打得更稳、更久。
(作者:言叔,资深财经观察者,20年笔耕不辍,用历史的眼光解读财经,关注我,看懂趋势,看到财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