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药的光环与现代科学的检验之间,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团队在《中国医学杂志》英文版上发表了一项关于安宫牛黄丸治疗中风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令人震惊:对于中度至重度卒中患者,这款被誉为“救命神药”的传统中药,在减少脑梗死体积和脑水肿方面,效果与安慰剂无异。
这项研究采用现代医学金标准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纳入300名患者,通过MRI精确测量脑梗死体积和脑水肿体积的变化——这是评估中风治疗效果的客观生物标志物。
01研究设计科学严谨,结果却令人失望
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团队设计了一项严谨的临床试验。他们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方法,这是现代医学验证药物疗效的金标准。
试验纳入300名中度至重度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安宫牛黄丸治疗,另一组接受外观相同的安慰剂。所有患者同时接受标准的现代医学治疗。
研究的主要终点是通过MRI测量的脑梗死体积变化和脑水肿体积变化。这些客观的影像学指标不会受主观偏见影响,能够真实反映药物对大脑的实际保护作用。
02数据不会说谎:安宫牛黄丸效果等同安慰剂
研究结果清晰明确:安宫牛黄丸组和安慰剂组在脑梗死体积和脑水肿体积的减少上无统计学差异。
这意味着,从神经保护的角度来看,安宫牛黄丸并未展现出任何特殊疗效。患者的恢复程度与服用安慰剂相当。
研究还监测了90天后的临床功能恢复情况(采用mRS评分),结果显示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这进一步证明,加入安宫牛黄丸并未给患者带来额外的临床益处。
03神话的构建:传统叙事与科学现实的割裂
安宫牛黄丸一直被中医药宣传为治疗中风的“救命神药”,价格不菲,市场上一粒售价高达数百元甚至上千元。这种神话建立在个案报道、传闻证据和传统信仰之上。
许多中医药支持者声称安宫牛黄丸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的功效,适用于“热闭神昏”的中风患者。然而,这些模糊的中医术语无法转化为可测量的生物学指标,也难以在现代科学框架下进行验证。
安宫牛黄丸含有朱砂(硫化汞)和雄黄(二硫化二砷)等毒性成分,长期或大量使用可能导致重金属中毒。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药物连疗效都无法证实,那么风险效益比就完全无法令人接受。
04回避核心问题:中医药研究的常见策略
面对阴性结果,中医药支持者往往会采用多种策略来回避核心问题:他们会强调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独特性”,认为现代科学方法无法正确评价中医药的整体调节作用。
他们可能会转向主观性更强的临床评分量表,寻找某些显示“有效”的次要指标,却忽视研究的主要终点未能达到统计学显著性这一事实。
另一种常见策略是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认为研究设计没有考虑中医证型分类。然而,这项研究实际上纳入了符合“热闭证”标准的患者,结果仍然为阴性。
05科学检验的必要性:为何负面研究结果尤为重要
这项研究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采用了**最高标准的临床试验设计**,得出了明确、可靠的结论。在证据等级金字塔中,这样的研究位于顶端,其证据强度远高于个案报告和专家意见。
阴性结果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它可以防止无效甚至有害的治疗方法继续被广泛应用,保护患者免受不必要的风险和经济损失。
对于每年新发中风的数百万中国患者来说,这项研究帮助他们避免了对一种无效疗法的盲目依赖,使他们能够更专注于被科学证据支持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这项发表在《中国医学杂志》英文版上的研究,采用最严格的临床试验标准,却得出了否定性的结论:安宫牛黄丸对中重度卒中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未超越安慰剂。
科学不是信仰,它不关心传统有多悠久,故事有多动听,只关心证据有多扎实。当传统医药宣称具有疗效时,它必须接受与现代药物相同的科学检验标准——随机对照试验的验证。
无数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接受科学告诉我们的真相,即使这个真相不符合我们的期望和文化传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