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消费者在购物时遭遇了意外状况——购物车里的家电价格悄然上涨,原本期待的国补优惠“消失”了。这一变化,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家电市场激起了层层涟漪。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的国补政策一直处于动态调整之中。进入九月,政策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改为抢券模式的地区日益增多。江西、河南、新疆等地区陆续官宣国补暂停,上海也宣布自9月20日起采用“报名—公证摇号—中签”的新方式。国补的突然“断档”,让许多原本计划购买家电的消费者慌了神。他们原本期待着国补带来的实惠,如今却面临补贴取消或难以获取的局面,购买决策陷入了两难。
根据财政部的通知,2025年国补政策全国统一截止时间为12月31日。这意味着此次多地的国补调整并非政策的终点,而是资金统筹和系统优化的阶段性调整。数据显示,首批1620亿元资金在1 - 5月就消耗了70%,多地财政简报也表明资金消耗速度远超预期。为了确保补贴能够全年覆盖,避免后续出现“无补可发”的尴尬情况,各地纷纷对补贴节奏进行优化。这种调整是必要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国补政策的作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除了资金统筹的考虑,屡禁不止的“骗补套补”乱象也是此次政策调整的重要原因。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政策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削弱了消费潜力的释放。为了确保“两新”补贴资金能够用到实处、见到实效,8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严厉打击骗补套补行为。而各地采用的公证摇号等方式,正是通过流程透明化和审核严格化来防范套补骗补风险,保障国补政策能够真正惠及消费者和符合条件的企业。
国补对家电市场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激发了消费活力,拉动上半年家电市场实现了9.2%的韧性增长。在国补的刺激下,许多消费者提前了购买家电的计划,促进了市场的销售。然而,行业隐忧也随之显现。国补叠加电商大促,使得部分家电产品价格跌破成本价,企业之间的低价内卷加剧。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也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更值得警惕的是消费需求的提前透支。
6月多地首次停补后,部分家电品类线下销量下滑,前期被政策激发的需求难以为继,市场的可持续性受到了挑战。市场波动下,各地政策调整标志着“后国补时代”的来临。国补成为常态后,不少消费者形成了“无补贴不消费”的心理。抢不到券就选择持币观望,“拼手速”抢券已经让人头疼不已,“公证摇号”的出现更让消费者感叹“领国补比中彩票还难”。
面对这一局面,美的、海尔等头部家电企业迅速接棒补位,推出“最高自补20%”的优惠以顺应消费惯性。进入9月,笔者发现包括格力、海信、TCL等家电企业,也纷纷推出20%的企业自补。除了家电企业外,京东、苏宁易购、天猫等电商平台也迅速跟进,通过不同力度的补贴延续消费刺激,缓解政策调整下的市场波动。这些企业和平台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信心,促进了家电的消费。
2025年国补资金呈收缩趋势,但政策正在渐进式推进。10月第四批补贴资金将下达,以保障“双11”“双12”消费高峰的补贴需求。同时,“好房子”、育儿补贴、消费贷贴息等相关政策,有望与国补形成“组合拳”,合力提振家电市场消费。这些政策的协同作用,将为家电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然而,从长远来看,2026年国补是否延续仍是未知数,国补效应终有退潮之时。企业不能一直依赖国补政策来维持发展,必须摆脱对补贴的依赖,回归用户需求、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的根本逻辑,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后国补时代,政策正通过精细调控寻找公平与效率间的平衡,而家电企业则需在价格竞争与价值提升间找寻支点。“金九银十”消费旺季已至,行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检验。始终聚焦品质、坚守创新的企业,才能在政策调整与市场变化中把握主动权,实现长远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