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位网友留言说,他们乡镇已经开始给事业编发车补了,可他自己同样身为事业编,却迟迟没享受到这项待遇。他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其实,乡镇事业编车补政策,跟公务员不一样,它不是“人人有份”的普惠性政策。很多地方对谁能领、谁不能领,卡得非常严格。哪怕同属一个单位、一间办公室,待遇也可能完全不同。今天,我们就结合各地实际政策,聊聊为什么即便乡镇执行了事业编车补政策,仍然有三类人员暂时无法享受。
第一类,是乡镇教师、卫生院医护人员等不在机关内工作的事业编人员。
大家知道,乡镇中小学在编教师、卫生院的在编医护,从身份上来说都属于事业编制。但车补这项福利,本质是为了保障“公务出行”,确保公务外出既便捷、又节约。所以不管是早先的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方案,还是后来各地出台的乡镇车补政策,都明确把发放对象限定在“乡镇机关内工作”的事业编人员。
比如2020年某地级市出台的《镇街机关事业编制人员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实施方案》就写得清清楚楚:只有在镇街机关工作的在编在岗事业人员,才能发放车补。乡镇教师、医护虽然同属事业编,但工作属性不同,因此不在范围之内。
第二类,是那些编制不在乡镇的派驻人员,比如某些综合执法队员等。
这批人虽然长期在乡镇工作,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跟乡镇事业编几乎没差别,连乡镇工作补贴都能一起拿,但一旦说到车补,政策就又严格起来了。
仔细搜索查看了很多地方出台的车补政策,几乎都白纸黑字写明:享受车补的,必须是“乡镇机关在编人员”。派驻人员虽然干活在乡镇、管理靠乡镇,但人事编制往往还在上级部门。所以从编制关系上看,他们不算“乡镇自己的人”,车补也就很难领到。
![]()
这种处境确实有些尴尬——主管部门觉得你人不在,乡镇虽然认可你的付出,却很难把你纳入“自己人”的福利范畴。某种意义上,他们成了长期“借调”在乡镇的人。
第三类,是因长期借调、学习或其他原因不在乡镇岗位的事业编人员。
早在2020年多地开始出台乡镇车补政策时,借调现象就已经非常普遍了,年轻干部被上级部门临时抽用更是常有的事。
因此,就像早先的乡镇工作补贴政策一样,车补政策也明确规定:长期不在岗的人员,在离岗期间暂停发放车补。那“长期”到底是多久?有些地方明确说,只要因借调、学历教育、病事假等原因离开乡镇工作岗位连续满1个月,从次月起就不再发放车补。
当然,这不是永久取消。如果他们借调结束、重返乡镇,还是可以重新享受车补待遇的。
所以说,车补并不是按“事业编”这个身份简单一刀切的。它看的是具体岗位、编制归属和在岗状态。如果你正属于上述三类情况,可能就得再等等——或者,看看未来政策有没有调整的可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