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想知道温度,打开手机看看天气预报,或者拿支温度计摞两一下,就可以啦。可是,千百年前没有那个东西,古人就知道该穿衣服了,该烧陶瓷了,该做豆豉了该烧到多少度。
古人与水打交道,渐渐地就摸索出了温度的窍门,冰瓶先秦时期就有,不是用来装冰的器皿,而是把水倒进容器里,搁置在通风处。早晨一看,水结冰了,说明气温已降至零度以下了,赶紧把储存的蔬菜转移至暖窖里。水化冰了,说明寒冬即将过去,开始春耕了,慢慢腾挪着准备,不用知晓0℃这个数值,却把准了水结冰的信号,正恰当。
除了看水,身边的花草鸟兽也是古人的温度探测器,比如“小暑过,一日热三分”,小暑节气路边的梧桐叶更茂了,叫得更加欢了,庄稼人就知道白天会更加热,要早放水,避开晌午。若是“冬至暖,烤火到小满”这天不冷,老人会说,家里该多烧柴火烤火了,后面还要冻到小满呢。这些顺口谚言里都蕴含着古人一年中看出来的温度规律,比啥都灵。
古人对于自己的体温也相当熟稔,还当成了标准尺。南北朝时,做豆豉的就懂得健康人腋下温度是最稳当的。《齐民要术》写道,做豆豉时要时时查看温度,怎么查?把手放在豆堆里,感觉和自己的腋下差不多,刚刚好,太凉则发酵慢,太热容易把豆子烂掉。这个方法听起来简单,但是在没有恒温箱的古代是最为有效的控温技巧。
到了要看病的时候,中医讲究得更多了。《黄帝内经》云“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这个尺指的就是腕后接近脉搏的位置。医生看病,用手一摸,如果烫是温病,不烫,如果脉搏的跳动又滑又快,就是受了风。这是医生的触感和经验。比现在用体温计量体温多了层辩证的心思,也是古人对于体温变化的独特理解。
若要遇上冶炼青铜、烧陶瓷等烧火的活,古人还有看火的技能。《考工记》就详细记载了冶炼青铜时的火焰:先会发黑,温度不高,慢慢变成黄白色,则温度够数,一直到一色青,就是所谓“炉火纯青”的时刻,温度差不多是1200℃,刚好将青铜融化,以铸鼎或兵器。他们不懂什么叫1200℃的,但他们掌握了各种温度下火焰的颜色,不同的物质在高温下燃烧会使火焰变色,这个道理他们早已在实践中摸透了。
有人说,古人这么测温度啊,准吗?看怎么讲,他们不追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只要好用就行。比如,量气温,不用知道几度,只知道水冻了要防冷,小热了要防热。再比如,做豆豉,不用恒温到37℃,只要达到腋的温度,豆豉就能做好。这抓点子、好使就行的思想,比算数还宝贵。
如今有电子温度计、红外测温仪,精确到0.1℃,可是对照着古人的做法,依然会心生敬佩。没有仪器,就将身边的水、草木、自己的身体作为测温工具,观察,体验,将温度的规律琢磨得明明白白。甚至这种智慧,如今也有运用,我们看天气预报,有明天比昨天冷3℃,关注温度,看到路上桃花开了,知道是春天了。古人的测温智慧,其本质是对生活的仔细观察,这种仔细,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