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工作队队员才让东智采摘沙棘果。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辞别“千湖之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黄河水携着星宿海的星光,一路蜿蜒东南流,化作百转千回的绿色飘带,在达日县的辽阔草原上舒展身姿,画出无数条曲线,滋养着两岸的草原与生灵。
9月13日,记者沿着黄河顺流而下,到达果洛州达日县德昂乡康隆村。黄河两岸,一簇簇橘红色的野生沙棘果娇艳欲滴,正在等待采摘者的到来。
这些分布在黄河两岸高山草甸,曾经无人问津的野果,如今已成为康隆村探索产业振兴的一条新路子。
每年九月,黄河岸边的沙棘林迎来丰收的季节。低矮的灌木丛上挂满饱满的果实,在高原蓝天的映衬下格外醒目。
“我们从小就知道这些果子能吃,老一辈人将沙棘果熬成果酱后拌糌粑。”康隆村牧民当多说,“从来没想过这些沙棘果还能变成钱。”
守着黄河水,牧民群众增收的渠道局限在传统畜牧业,难道只能放牛挤奶吃草原?这是萦绕在时任康隆村党支部书记尖桑心里久而未决的事。
转变始于2021年,德昂乡党委政府工作人员意外发现黄河沿岸的野生沙棘属西藏沙棘,不仅品质出众,而且维生素C含量是常见水果的数十倍,黄酮类化合物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也远超其他果类平均水平。
这要归功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高海拔、强紫外线、昼夜大温差,以及黄河河谷的湿润气候,共同造就了沙棘极佳的品质。
“这真是老天爷赏饭吃啊!”尖桑感叹道,“黄河水不仅滋养了我们的草场,还悄悄为我们准备了这么好的果子。”
康隆村驻村工作队队员才让东智拿起一罐沙棘果酱。红褐色的果酱在玻璃容器中闪烁着琥珀般的光泽,散发出特有的酸甜香气。“最大的挑战是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让产品更适合现代口味。”才让东智表示,“我们试验了数十种配方,最终找到了平衡点。”
目前,康隆村已研发出沙棘原浆、沙棘果酱两款试产品,全部采用黄河沿岸采集的野生果实,通过人工筛选、低温清洗和物理压榨等传统工艺加工而成,最大限度保留了营养成分。“我们坚持手工采摘和古法工艺,虽然产量有限,但品质绝对上乘。”才让东智说道,“你看这颜色,完全是果实本身的色泽,没有添加任何色素。”
野生沙棘林。
尽管产品尚未正式上市销售,但已在对口帮扶的上海市和达日县县域内小范围推广。
记者跟随才让东智的脚步来到新建的标准化生产车间,车间内明亮整洁,生产机械已经安装完成。“我们计划申请生产许可和有机认证,同时研发沙棘粉、沙棘果干等更多衍生品。”才让东智透露。
夕阳西下,黄河岸边,一颗颗沙棘果闪烁着橘红色的光芒,与黄河交相辉映。对康隆村的牧民来说,沙棘采摘不仅带来了额外收入,更让他们看到了家乡发展的新希望。
“以前只知道放牧,现在多了份收入,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唐毛笑着说,“黄河边的沙棘果子,说不定真能成为我们致富的一条路。”
康隆村的探索为青南牧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相比传统畜牧业,沙棘产业不仅生态环保,还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乡村振兴就是要立足本地资源,找对路子。”德昂乡党委书记刘生炳表示,“康隆村的沙棘产业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展现出很好的发展潜力。这条依托黄河两岸自然资源的发展之路,值得我们期待。”
黄河东流,岸边的沙棘果年复一年地成熟。如今,这颗小小的果实正承载着康隆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黄河源头谱写着一曲产业振兴的新乐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