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的码头格外热闹,一艘满载排水量超4万吨的巨舰缓缓下水,舷号“51”,正式被命名为“四川舰”。
这事儿一出来,不少人都犯了嘀咕:以往海军大型主战舰艇只有航母以省份命名,这艘不是航母的舰船为什么能获得如此高的地位?
更让人好奇的是,官方直接把它定义为“推进海军转型的关键装备”,甚至有消息说,它是全球首款装了电磁弹射的两栖攻击舰。
要知道,这技术以前只在航母上配备,装在两栖舰上,到底能带来啥不一样的战力?它真能像外界说的那样,能作为“无人机航母”,改变未来的战争模式吗?
两栖舰里的“异类”
提到两栖攻击舰,大家印象里大多是“直升机航母”,主要靠直升机投送兵力,偶尔搭几架垂直起降战机,战力上限一眼就能看到头。
但四川舰一出场,就把这个印象给颠覆了,核心原因就是它的设计完全跳出了传统框架。
先看它的“身材”:满载排水量4万余吨,这个体量已经赶上不少国家的正规航母了,比如法国戴高乐号航母也就4.2万吨。
更关键的是甲板设计,它用了全纵通飞行甲板,整个甲板贯通舰体前后,长度超过260米,宽度也有52米,比普通两栖舰的甲板大了近三分之一。
这么大的空间,可不是为了多停几架直升机,而是为了适配更大型的装备。
最特别的是双舰岛设计,前半部分的舰岛负责航海指挥,后半部分专门管航空调度,两者各司其职。
双舰岛
可能有人会问,单舰岛不是更简洁吗?其实这里面有门道:两栖舰既要管海上航行,又要管飞机起降,还要协调登陆作战,任务特别杂。
双舰岛分开管理,能减少电磁干扰,指挥效率反而更高。
比如前舰岛指挥军舰转向,后舰岛同时调度飞机起飞,互不耽误,这在高强度作战里,每一秒都可能决定胜负。
但真正让四川舰“出圈”的,还是它装的电磁弹射系统。
以前不管是美国的两栖舰,还是其他国家的,电磁弹射从来没在两栖舰上见过。
为啥这个技术这么重要?简单说,没有弹射器,固定翼战机要么得垂直起降(比如美军F-35B),要么就得滑跃起飞。
前者载弹量、航程都会打折扣,后者对甲板长度要求高,还没法搭预警机这类重型装备。
四川舰的电磁弹射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能把战机“弹”上天,不管是歼-35这样的隐身战机,还是空警-600预警机,都能满油满弹起飞,航程和载弹量直接拉满。
而且电磁弹射比蒸汽弹射更灵活,既能弹重几十吨的战机,也能弹几吨重的无人机,调节起来很方便。
这就意味着,四川舰不光能当“直升机航母”,还能当“无人机航母”,甚至能客串轻型航母,战力一下子就多了好几个维度。
从下水到战力,每一步都按“官方节奏”来
当然,光有好设计还不够,一艘巨舰要真正形成战力,得一步步来,急不得,四川舰的建造进程,也自始至终都透着“稳”字。
2024年12月27日下水,这是公开的大日子,当天国防部还发了公告,确认它是076型两栖攻击舰首舰,命名为四川舰。
下水之后没几天,它就正式出坞,进入了舾装阶段,简单说,就是给舰体装“内脏”,比如雷达、通信设备、武器系统这些,还有内部的舱室装修、管线铺设。
这一步很关键,直接关系到后续能不能正常运转。
按照官方说法,接下来还要走三个关键流程:设备调试、系泊试验、航行试验。
设备调试就是逐个检查装上去的系统好不好用,比如电磁弹射的电路通不通,雷达能不能正常探测。
系泊试验是在码头边“静态测试”,比如启动动力系统,看看发动机转不转,电力系统稳不稳定,不用开出去就能发现不少问题。
最后是航行试验,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海试”,把船开到海里,测试航速、机动性,还要实际试试弹射系统、武器系统,看看在海上环境下能不能正常工作。
至于啥时候能服役?军事专家结合以往装备的进度分析过,从下水到服役,一般要1到2年时间,舾装和海试都得仔细打磨。
如果一切顺利,四川舰预计2026年底能具备服役条件。
但服役不代表马上就能打仗,还得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让船员熟悉设备,和其他舰艇、战机磨合,形成协同作战能力,毕竟这么多新技术,要真正用熟用好,还需要时间。
不只是“登陆工具”,更是远海战力的“新支点”
可能有人会问,花这么大功夫造四川舰,到底是为了啥?难道只是为了提升登陆能力?
其实从官方的表态和它的设计来看,四川舰的定位远不止“登陆工具”,而是海军远海战力的一个“新支点”。
国防部发言人曾说过,四川舰的研制是“着眼国家安全需要的正常安排”,核心目的是“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这话看似笼统,其实指向很明确:一方面,它能提升两栖作战能力,比如在维护国家统一的任务中,实现“立体登陆”,以前靠登陆艇平面推进,容易被拦截。
现在可以用无人机先扫清障碍,战机夺取制空权,直升机和登陆艇配合,从空中、海上同时投送兵力,效率和安全性都高得多。
另一方面,它的远海能力也很关键。
四川舰的续航力超过1万海里,航速能到22节,这个续航和航速,足够支撑它去远海执行任务,比如海上通道护航、远海维权,或者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
而且它的自卫能力也不弱,装了防空导弹和电子战系统,不用完全依赖航母保护,单独执行中低烈度任务也没问题。
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传统两栖作战的模式,以前两栖舰只能配合航母行动,负责“抢滩登陆”,话语权有限。
现在四川舰自己就能搭战机、无人机,既能制空,又能制海,还能登陆,相当于一个“小型作战体系”。
比如在远海,它可以和航母、驱逐舰配合,航母负责主要制空制海,四川舰负责辅助作战和登陆。
如果航母不在身边,它也能单独应对一些威胁,大大提升了海军的任务灵活性。
早期版本的076两栖攻击舰搭载歼-15想象图
不是“跟风”,而是走出了自己的路
说到两栖攻击舰,大家总会拿美国的“美国级”来对比,毕竟美国在这方面起步早,经验多。
但四川舰和美国级比,不是“跟风模仿”,反而走出了自己的特色,甚至在某些方面实现了超越。
美国级两栖舰也有4万多吨的排水量,能搭F-35B垂直起降战机,但它没有电磁弹射系统。
F-35B垂直起降时,载弹量只能到2吨左右,航程也只有800多公里;如果用短距滑跑起飞,载弹量和航程能提升一些,但还是不如弹射起飞。
而四川舰的电磁弹射,能让歼-35满弹(4.5吨左右)满油起飞,航程能到1000公里以上,制空和打击能力明显更强。
另外,美国级的设计更偏向“航空作战”,为了多搭战机,甚至取消了坞舱(用来装登陆艇的舱室),登陆能力打了折扣。
而四川舰既保留了坞舱,能装气垫登陆艇和两栖战车,又有强大的航空能力,真正做到了“登陆”和“航空”两不误。
这种“多功能平衡”,其实更符合现代海战的需求,毕竟战场形势复杂,能应对多种任务的装备,才更有价值。
至于其他国家的两栖舰,比如法国西北风级、日本出云级,要么排水量太小(西北风级才2万多吨),要么只能搭直升机(出云级改装后也只能用垂直起降战机,没有弹射器)。
和四川舰比,在技术和战力上都有明显差距。可以说,四川舰的出现,让中国在两栖攻击舰领域,从“跟跑”变成了“领跑”。
结语
回过头看,四川舰的意义,不只是多了一艘先进的两栖舰,更像是中国海军转型的一个“缩影”:从近海防御到远海护卫,从单一功能装备到多功能作战体系,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
它的电磁弹射技术、双舰岛设计、多功能定位,不仅提升了自身战力,更给未来战争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比如无人机和有人机协同、两栖作战和制空制海结合。
央视四川舰俯拍
当然,我们也不用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毕竟任何装备都不是“万能的”,需要和其他舰艇、战机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能。
但不可否认的是,四川舰的出现,让中国海军在维护国家主权和远海利益时,多了一个可靠的“帮手”。
概念图
未来,随着四川舰的服役和后续同型舰的发展,它还会和航母、075型两栖舰形成更紧密的协同,进一步提升中国海军的两栖作战能力和远海战力。
而这艘以四川命名的巨舰,也会带着“陆海统筹”的理念,在远海大洋上,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保驾护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