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田径世锦赛17日迎来第五比赛日,东亚三国的赛场较量比金牌榜排名更耐人寻味——韩国靠禹相赫的跳高银牌刚打破奖牌荒,日本还守着首战男子35公里竞走的1枚铜牌,中国虽暂未在当日添新牌,却手握跳远、女子短跑等多个冲牌点,在东亚阵营里稳稳占着领先位。眼下最让人悬心的是,石雨豪、张溟鲲两位跳远选手今晚登场,能不能把这份“领先”从赛程潜力变成实打实的领奖台成绩。
男子110米栏半决赛上,中国三位选手的表现像一面镜子,照出进步也映出短板。陈圆将起步慢了半拍,反应时间0.187秒,最终13秒32冲线;徐卓一前面跑得稳,后半程却没了力气,核心力量撑不住导致掉速,只跑出13秒34;刘俊茜算发挥稳定,预赛刚创了13秒23的个人最好成绩,半决赛却因为连续打栏浪费了时间,以13秒40收尾。三人最终排第14、15、16位,没能闯进决赛。
要知道上届世锦赛,中国就朱胜龙一个人参赛,还跑出13秒69的成绩止步小组第七,这次三人集体晋级半决赛,已经是继2007年、2011年刘翔时代后,第三次有这样的集体表现,进步是明摆着的。可跟美国选手廷奇比,差距也很清晰——廷奇以12秒99夺冠,不仅拿了个人首个世界大赛冠军,起跑反应才0.132秒,全程栏间节奏没一点失误。牙买加的本内特13秒08刷新个人最好成绩拿银牌,梅森13秒12追平个人最好成绩摘铜,领奖台上的这些成绩,给中国跨栏梯队划了条明确的追赶线。
男子跳高决赛则藏着两种不同的“圆满”。奥运冠军科尔先是在2米31、2米34两个高度各失败两次,眼看要陷入困境,最后冲击2米36时一次就过了,不仅拿了冠军,还创造了本赛季世界最好成绩,更集齐了奥运会、世锦赛、室内世锦赛冠军,圆了大满贯的梦。
韩国选手禹相赫也不差,以2米34追平赛季最好成绩拿了银牌,这是韩国本届世锦赛第一枚奖牌,可他脸上没多少笑意——根据韩国《兵役法》,只有奥运会前三名或者亚运会金牌得主才能免兵役,之前他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跳2米33拿亚军,2024年巴黎奥运会只跳2米27排第七,这次银牌还是差了关键一步,兵役的事依旧没着落。日本这边就更平淡了,本土选手村竹拉希德在男子110米栏决赛跑13秒18,离自己12秒92的个人最好成绩差了0.26秒,没能给东道主带来惊喜,日本队的奖牌数也还停留在1枚铜牌。
17日的赛程里,中国选手的每一步都关系着后续奖牌榜的走向。下午6点半开始的女子200米预赛,李玉婷被分到第4组第6道,同组的有今年钻石联赛总冠军布朗,想晋级得拼尽全力;陈妤颉在第6组第9道,对手是世界冠军阿舍-史密斯,这场较量不好打。莫家蝶则要出战女子400米栏半决赛,她是本届世锦赛第一个闯进径赛半决赛的中国选手,得为中国径赛守住这口气。
最受期待的还是晚上的男子跳远决赛,石雨豪和张溟鲲这对组合被当成“冲牌双保险”。石雨豪本赛季状态不错,跑出过8米35的个人最好成绩,跟世界顶尖选手比也有竞争力;张溟鲲在亚锦赛上跳8米21,大赛里从不掉链子,稳定得让人放心。
这两人能一起站上决赛赛场,其实藏着中国田径的大变化——以前中国田径总靠径赛项目找突破,要么是跨栏要么是短跑,现在跳远项目能有两个人一起冲奖牌,说明田赛的青训体系终于见了成效,从以前的“一个人闪光”变成现在的“多个人撑场”。这种变化比暂时领先韩日的奖牌排名更重要,毕竟真正缩小和世界强队的差距,靠的就是这种全方位的进步。
赛事期间还有个小插曲,让人对赛事报道的专业性多了点思考。卡塔尔名将巴尔希姆因为身体原因退赛,可央视解说却误说成“止步预赛”,直到镜头扫到他坐在看台上的样子,这个错误才被纠正。竞技体育本来就充满变数,运动员退赛还是参赛,都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媒体要是犯这种低级错误,很容易让观众误解赛事真相,忽略运动员背后的难处,这种影响有时候比运动员成绩波动还大。
金牌榜的数字会一天变一个样,可赛场上的进步和问题不会骗人。中国跨栏能从“一个人扛”变成“三个人上”,突破值得高兴,但技术细节的短板也得正视;石雨豪和张溟鲲冲击跳远奖牌,不只是为了多一块牌,更是给中国田赛的发展交答卷。
比起现在在东亚阵营里的领先位置,中国田径更需要找到持续进步的办法——毕竟真正的领先,从来不是靠一时的排名撑着,而是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的底气。今晚石雨豪和张溟鲲在跳远沙坑前的每一次助跑、每一次起跳,都是对这份底气最好的检验。
附9月17日赛程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