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是1931年9月到1945年10月间由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
这支武装在中国东北地区抗击日军侵略、反抗伪满洲国统治,历时长达14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最早、坚持抗日时间最长、条件最为艰苦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并建立伪满洲国,东北各阶层群众和部分爱国官兵纷纷自发组织武装抗日。中国共产党支持各抗日武装,1932年初,中共满洲省委派遣杨林、杨靖宇等人分别在东北各地建立反日游击队。
1933年5月,中共中央提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方针,各抗日游击队组建成东北人民革命军,联合东北抗日民众共同作战,扩大抗日根据地。
1936年2月,中共中央统一建制,成立东北抗日联军,共计11个军3万余人,部队规模和战斗力进入鼎盛,并形成北满、吉东、东南满三大游击区。东北抗日联军牵制了数十万日伪军,与全国抗日战场互相呼应和配合。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东北抗日陷入困境,东北抗日联军缩编为3路军,被迫进行转战和远征,坚持艰苦的分区作战。
因日军围剿,1940年,抗联活动范围和人员大量减少,抗联一部进入远东地区,并将部队改编为苏联远东方面军独立第88步兵旅,而留在国内的部队分散潜伏,进行收集情报、建立武装,宣传抗日等工作。
1941年初,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困难形势下大部转移至苏联境内,并建立两个野营和一个教导旅,在大力开展教育训练提高军事素质的同时,继续组织小分队深入东北各地坚持分散游击抗日。1945年7月,东北抗联教导旅以独立步兵第88旅的番号编入苏联远东第2方面军,配合苏联红军进军东北,夺取东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抗战胜利后,东北抗日联军大力扩军建政,协助共产党解放东北。
1945年10月,中共中央组建东北区司令部,东北抗日联军改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抗联番号至此结束。
东北抗日联军在日军占领东北后长期坚持游击战,牵制七十六万日军,消灭十七万余日军、五万余伪军,阻止了日本的“北进”计划。
东北抗联的抵抗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促进了全民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在日本占领东北期间,东北抗联有效阻击日本对东北的资源掠夺,削弱了日伪殖民统治的基础。东北抗联与苏联军队协同作战,为最终夺取东北抗日胜利做出了特殊贡献。抗战胜利后,东北抗联利用有利条件,迅速占据东北地区,为中国共产党控制东北提供了重要支持。
同时,东北抗联与朝鲜共产主义者联合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对战后东方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创建背景
中国东北地区幅员广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有着漫长的边境线和海岸线,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和战略位置。近代以来,东北成为各国列强竞相争夺的地区。
日本于1931年9月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并在东北扶植伪满洲国,对东北人民实行殖民统治。面对日本的入侵,中国东北各阶层群众和东北军、警察部队的部分爱国官兵自发组织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大刀会、红枪会等各种武装进行抗日斗争。这些抗日武装统称为东北抗日义勇军。“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连续发表宣言、决议,坚决反对日本侵略,积极主张抗击日本侵略者,支持东北各地抗日武装进行抗日活动。
组建游击队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精神,在支持和援助义勇军武装反日斗争的同时,发出了《对士兵工作的紧急决议》,制定了建立党直接领导的反日游击队的方针。1932年初,中共满洲省委分别派军委书记杨林、杨靖宇到南满,中共大连市委书记童长荣到东满,曾任省委军委书记的赵尚志到巴彦、珠河,省委秘书长冯仲云到汤原等地创建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这些干部深入农村,培训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组成骨干力量,先后在南满、东满,吉东、北满建立了多支反日游击队。
这些游击队人数不多,一般几十人到几百人左右。装备较差,物质条件极为困难,但政治目标明确,以打败日本侵略者、收复祖国河山为纲领。在组织上有集中统一的领导,在军事上采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以党团员为骨干,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给日伪军很大打击。他们注意团结东北抗日义勇军共同作战,并以南方红军为参考,注重部队建设和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在义勇军溃散后,这些抗日游击队成为东北抗日战场的主要力量,直到1933年4月。
东北人民革命军成立
1933年,日本占领热河地区后,对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开始了规模的武力“围剿”。针对这一情况,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致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简称《一·二六指示信》),提出建立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同年5月,中共满洲省委贯彻落实《一·二六指示信》,提出在各地反日游击队的基础上,扩大组建成东北人民革命军,联合东北一切抗日民众共同作战,开辟与扩大抗日游击根据地。东北各抗日游击根据地坚持时间普遍较短,少则1年左右,多则4—7年;根据地不巩固,经常随着军队的转移而转移,具有临时性,根据地规模范围普遍较小,多为一县或数县之间的边远山区,不仅没有县城,就连中心城镇也没有。
1933年春到1936年春,东北人民革命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泛团结义勇军,在反“讨伐”的游击战争中灭了大量日伪军。据日伪统计,仅1934—1935年间,抗日武装共出动5.25万次,268.41万人次。日军损失人数,1934年为3.9万人(含战死、病死、战伤、冻伤、被俘和重病,下同)。
1935年为5.48万人。共9.38万人。至1936年1月,东北人民革命军发展到7个军共1万余人,抗日游击区扩展到南满、东满、吉东和北满40余县,取得了反“讨伐”作战的胜利。
统一建制
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控制了华北大部分地区,并加紧其军事侵略、政治渗透和经济扩张。严峻形势对东北人民革命军提出了加强联合、统一编制、统一指挥的客观要求。同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联合抗日,号召组织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统一的抗日联军。根据《八一宣言》精神,中共驻共产国家代表团决定统一全东北抗日军队的名称,将东北人民革命军改为“东北抗日联军”。
1936年2月20日,中共代表团又以东北抗日联军将领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李延禄、周保中、谢文东具名暨汤原游击队、海伦游击队名义,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正式宣布东北人民革命军和东北反日同盟军、东北反日联合军及东北反日民众救国军部队,从即日起“一律建制为东北联军第1、2、3、4、5、6军,以及抗日联军xx游击队”。根据上述文件,1936年2月至1937年10 月,东北人民革命军及其他抗日武装先后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至第11军。由于中共满洲省委撤销,东北建立三个中共省委,分别领导各地抗联部队。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这个统一指挥机构未能建立起来,由杨靖宇和赵尚志分别在南满和北满成立地区性的指挥机关。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进一步推动全国抗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政府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迅速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权政治、改善人民生活的主张。7月中旬,国共两党开始谈判。之后,蒋介石发表讲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性,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的发展。
在全国人民反日斗争形势高涨的影响下,东北各地党组织和东北抗日联军响应抗日救国的号召,积极领导东北抗日军民迅速掀起抗日游击战争的新高潮。
东北各抗日武装密切配合,以破坏日伪兵站、仓库、交通、电信,颠覆列车、伏击车队等形式,扰其后方。
1937年9月—1938年上半年,东北抗日联军出动3304次,交战1242次,累计参战12.3万人次。东北抗日联军部队规模和战斗力都发展到鼎盛时期,11个军,共有3万余人。抗日游击根据地扩大到70余县,形成了北满、吉东、东南满三大游击区。东北抗联大规模联合作战,牵制了10余万日军,消灭了大量日伪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
退入苏联境内
1941年初,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困难形势下,根据与苏联远东军达成的协议大部转移至苏联境内,约有600人。为统一领导,加强管理,抗联在苏联远东境内建立两个驻屯所,又称南北野营。北野营在伯力(哈巴罗斯克)东北75公里处的苏联境黑龙江南岸的费·雅斯克村,共300余人,姜信泰为书记。南野营在海参威(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双城子(罗什诺,现名苏里斯克)之间的蛤蚂塘山区,共200余人,季青为书记。
1941年3月,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部分人员和第3支队王明贵部第一批返回中国东北。3月31日至4月1日,中共吉东党组织和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政治部召开干部会议,周保中报告了《1940年全满游击活动概况》,并部署了1941年的军事行动。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后,苏方决定停止大规模派遣东北抗日联军回国。5月10日,周保中致信苏联远代表“王新林”,表达对苏方的不满及抗联立场,提出应派小部队回东北继续抗战。
5月26日,中共吉东、北满党组织召开会议,讨论因停止派遣引发的问题,统一认识并制定新的斗争策略。会议通过的《政治问题讨论案》分析了抗战形势,强调重新审查并规定游击运动的任务和策略,支持《苏日中立条约》。会议决议重申中共党组织的独立性及革命任务,稳定了部队情绪,增强了抗战信心,并获得苏方认可,苏方愿意帮助整训。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同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当时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仍有约70万人,形势严峻。中共东北党组织和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考虑集中管理分散的部队,得到了苏方的支持。1942年7月22日,苏联远东方面军司令阿巴纳申科大将在苏联伯力接见了周保中和张寿篯(李兆麟),任命周保中为中国特别旅旅长,张寿篯(李兆麟)为政治委员。特别旅旨在培养东北地区军事干部,为民族革命战争做准备,并成为远东红军与中国红军的连接。
1942年8月1日,退入苏境的东北抗日联军全部统一编为1个教导旅,全旅官兵1000余人,其中苏军官兵300人左右。周保中任旅长,张寿篯[jiān](李兆麟)任政治副旅长,下辖4个步兵教导营和2个直属教导连(无线电连、迫击炮连),每营2个连,每连3个排,正职均由东北抗日联军人员担任。1944年,又增设了自动枪教导营。教导旅暂由苏联远东军总部代管,番号是苏联远东红旗军独立88旅(对外番号为8461步兵特别旅,因由中、朝、苏三国人员组成,又称国际旅)但在内部仍保持抗联的独立性,独立的组织系统,执行独立的作战任务。教导旅不断派遣小部队重返中国东北战场开展游击活动;同时,教导旅在苏军的帮助下进行了系统的军政训练。教导旅实际上成为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为以后东北抗日联军部队的发展壮大积蓄了骨干力量。
重回东北
1945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捷报频传。欧洲战场,苏联红军取得一系列胜利;亚洲太平洋战争,战争迫近日本本土。在此大好形势下,东北抗联教导旅开始反攻东北的各项准备。7月,抗联教导旅即以独立步兵第88旅的番号编入苏联远东第2方面军,为该方面军总部直属部队。8月,苏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多路同时进入中国东北及热河、察哈尔地区,向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东北抗联教导旅各部按照统一作战计划,积极配合苏军行动。教导旅派出人员到各方面军,参加空降或担任苏军向导工作。坚持东北游击战和执行侦察任务的抗联小分队,放手发动群众,组建队伍,主动开展对日斗争,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9月2日,日本政府在东京签署降书。
战争胜利后,抗联部队充分发挥既是抗联人员又是苏军人员具有双重身份的优势,抢在国民党“接收”之前,迅占领东北各大中城市。在周保中、张寿篯两名领导人率领下,他们分批从苏联返回东北,配合苏军迅速占领了东北地区的12个城市(地区)及57个城镇。抗联各地负责人进驻各要点城市后,均以苏军卫成司令部副司令员的身份开展活动,着手建党、建政、扩军工作。
1945年9月中,根据形势需要,东北抗日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周保中。并相继任命了哈尔滨、齐齐哈尔、北安、佳木斯、牡丹江、吉林、延吉等地人民自卫军负责人。各地扩军工作进展迅速,到10月下旬,东北人民自卫军人数达4万以上。同时,在东北大力扩建政权,协助共产党解放东北。
改编取缔
1945年10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东北区司令部。10月31日,中共中央决定进入东北的部队与抗联部队统一编成东北人民自治军。
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为第一副司令、李运昌为第二司令、萧劲光为第三副司令兼参谋长,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由东北抗日联军扩编起来的东北人民自卫军全部纳入东北人民自治军序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