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东北抗联,多数人脑海里浮现的是杨靖宇、赵尚志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可你知道吗?这支传奇部队整整十年时间里,压根就没有"总司令"。
南满的杨靖宇、吉东的周保中、北满的李兆麟,三人各管一摊,连个统一的电台联络都没有。
三足鼎立的分散格局
1936年秋,东北的白山黑水间,一个奇特的军事格局正在形成。
东北抗日联军共有11个军,被分别编入三个路军。
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管着第一、二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统领第四、五、七、八、十军;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指挥第三、六、九、十一军。
杨靖宇叫"总司令",周保中和李兆麟却叫"总指挥"。同样是路军一把手,连职务名称都不统一。
因为1936年以后,中共在东北就没有统一的组织机构了。
南满省委管杨靖宇,吉东省委管周保中,北满临时省委管李兆麟。三个省委各自独立,互不隶属,就像三个独立的公司,各有各的老板,各有各的章程。
从杨靖宇的南满根据地到李兆麟的北满地区,直线距离超过800公里,,中间横亘着日伪军重重封锁线,一封信送到都得几个月。
当时的抗联部队,电台数量屈指可数,技术人员更是稀缺。各路军之间基本靠人工传递消息,经常是战斗都打完了,友军才知道消息。
赵尚志曾经在1936年1月被推举为"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看起来像是统一指挥官。实际上,这个"总司令"只是几支部队临时联合的产物,既没有上级党组织正式任命,也没有实际的统一指挥权。
这种公推产生的总司令,在共产党绝对领导的军队中根本行不通。党的原则是上级任命,不是下级推举,赵尚志的这个"总司令"头衔,很快就不了了之。
1937年秋,日军发动针对抗联的"秋季大讨伐",三路军各自应战,彼此配合几乎为零。
杨靖宇在本溪一带血战,周保中在牡丹江地区突围,李兆麟在小兴安岭游击。三线作战,却无法形成战略合力。
最典型的例子是1938年的西征计划。
杨靖宇率第一路军西征,试图打通与关内的联系。这个计划制定时,既没有征求第二、三路军的意见,也没有统一的作战协调。结果西征部队孤军深入,在敌人围追堵截下损失惨重。
这种分散格局的后果很快显现,日军逐个击破的战术屡屡得手。抗联各部队只能凭借对当地地形的熟悉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在夹缝中求生存。
联络中断的孤军境地
1935年4月,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到来。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撤销了满洲省委,从此,东北抗联彻底失去了与党中央的直接联系。
在敌占区深处,与上级组织失联,与友军失联,甚至与群众的联系也被敌人切断,抗联各部队真正成了"孤军"。
日军的"集团部落"政策让情况雪上加霜,日伪当局强制农民集中居住,严格控制人员流动,抗联部队再也找不到可靠的情报来源和后勤补给。
1938年冬,形势急剧恶化,东北抗联只剩下5000余人,其他统战性质的抗日武装全部瓦解或投敌。
到1940年冬天,东北抗日联军只剩下不到1000人。
这1000人分散在东北三省的深山老林里,彼此音讯断绝,各自为战。有时候一支小分队在山里转悠几个月,都不知道其他部队还存不存在。
李兆麟在给北满临时省委的信中写道:"无钱、无粮、无干部,过了4个月残酷斗争生活"。
1939年12月,赵尚志率领的小部队因内部矛盾激化,仅剩十余人被迫撤回苏联。连久经考验的抗联将领都无法维持部队团结,可见当时的困难程度。
1939年12月,一个戏剧性的场面在苏联伯力上演。
周保中、冯仲云、赵尚志三人意外重逢,这是三路军高级将领多年来第一次面对面坐在一起。
会议决定与苏联远东边疆区党组织建立联系,苏方指定少将新林和校官海洛为固定联系人。这标志着东北抗联第一次与远东苏联当局建立正式关系。
第一次伯力会议成了抗联历史的分水岭,从此,抗联的指挥体系开始从中国内地转向苏联远东。
会议期间还发生了一个插曲。苏方代表王新林提出取消东北党组织和抗联组织的主张,要把中共东北党组织和东北抗联按地区分到苏联远东边防军各军分区统一指挥。
周保中
这个建议遭到周保中的坚决反对,他明确指出"一个中国共产党员在中国革命现阶段,民族解放斗争必须彻底进行下去"。最终,共产国际支持了周保中的意见,否定了取消主义的错误主张。
苏联境内的统一整编
1940年春,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转移开始了。
面对日军的疯狂"讨伐",抗联各部队陆续越过边境,进入苏联境内休整,这不是撤退,而是为了保存革命火种的战略选择。
苏联方面为抗联部队建立了两个野营:北野营位于距伯力75公里的雅斯克村,南野营位于海参崴与双城子之间的蛤蟆塘。
起初,两个野营各自独立管理,北野营主要是第二、三路军人员,南野营以第一路军为主,这种分离状态又持续了两年。
1942年春,转机出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苏联在远东地区面临的对日战争危险解除,苏方开始考虑将分散的抗联人员统一整编。
1942年7月22日,苏联远东总司令阿帕纳先科大将在伯力接见了周保中和李兆麟,这次会面改写了抗联的组织架构。
阿帕纳先科宣布委任周保中为教导旅旅长,李兆麟为政治委员。
1942年8月1日,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正式成立。这个时刻值得铭记,抗联历史上第一次有了真正统一的指挥机构。
教导旅的编制很有特色,全旅700多人,其中朝鲜族战士占了近300人,比例接近四成。金日成担任第一营营长,王效明任第二营营长,许亨植任第三营营长。
这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化部队,中国人、朝鲜人、苏联少数民族战士并肩作战,用不同的语言唱着同一首抗日歌曲。
李兆麟
教导旅的军衔制度也很独特,周保中、李兆麟被授予少校军衔(后来周保中晋升为中校),营级军官为大尉,连级军官为上尉。这些久经战火考验的抗联将领,终于有了正式的军衔标识。
1942年9月13日,教导旅召开全体党员大会。会议决定正式取消中共满洲省委撤销后的东北党组织三个省委建制,统一建立"独立步兵旅中共东北党组织特别支部局"。
从此,抗联终于有了统一的党组织和军事指挥体系。
教导旅不仅是军事单位,更是一所培养干部的学校,战士们学习跳伞、爆破、无线电通讯等现代军事技能。每个人都能从2000多米高空跳伞,这在当时堪称"特种部队"。
教导旅还承担着特殊的侦察任务。从1941年到1945年,教导旅派遣了30多支小部队、300余人次回东北进行侦察活动。这些小分队少则三五人,多则二三十人,在敌后收集情报、破坏交通、联络失散人员。
从抗联到正规军的转变
1945年8月8日深夜,苏联对日宣战,数十个抗联先遣小分队乘苏军飞机跳伞空降到东北。他们成为解放东北的先锋队,为苏军提供准确的地形和敌情信息。
在牡丹江海林附近,一支小分队空降时发生了意外。小分队成员孙成有因降落伞故障不幸牺牲,成为抗联教导旅在解放东北战役中的第一个烈士。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联教导旅的700多名战士,迅速分赴东北57个战略要地。
周保中进驻长春,李兆麟到达哈尔滨,冯仲云去了沈阳,他们以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的身份,开始接管城市政权。
这个安排很巧妙,司令由苏军将领担任,副司令由抗联干部担任。既避免了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冲突,又确保了中共在东北的实际控制权。
1945年9月,一个新的名称出现了:东北人民自卫军。
这不只是简单的改名,从"抗日联军"到"人民自卫军",标志着历史使命的根本转变。抗日战争结束了,新的建设任务开始了。
到10月下旬,东北人民自卫军总兵力发展到4万余人,收缴日伪军步枪近6万支、轻重机枪2800余挺、子弹1200余万发。短短两个月时间,从700人的教导旅发展为4万人的军队,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迹。
11月3日,中共中央做出决定,将东北抗联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并,改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
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从1936年的分散作战,到1942年的统一整编,再到1946年的正规化建设,抗联走过了整整十年的组织演变历程。
当年连电台都串不到一起的三路军,最终发展成横扫千军的第四野战军,从东北一路打到海南岛。
1946年4月28日,东北民主联军进入哈尔滨市,哈尔滨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这支由抗联发展而来的军队,开始了解放全中国的征程。
那些在深山老林里各自为战的抗联将士们,绝不会想到他们的后继者会成为解放全中国的主力之一。
统一指挥的威力,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好的验证。曾经分散作战的抗联各部,在统一指挥下协同作战,创造了辽沈、平津、渡江等一系列经典战役。
从"没有总司令"到统一指挥,抗联用十年时间完成了现代军队建设的关键一步。
参考资料:
人民网党史频道《详解东北抗日联军的11个军》
新华网《东北抗联十四年苦斗:怎样的传奇?》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走进抗战纪念馆: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