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杨靖宇牺牲后,一个身患肺结核的书生,接过了抗联第一路军的指挥权。
他咳着血率队出征,一年后才让敌人知道,"满洲治安之癌"并未根治。
孤军重任
1940年2月的东北,雪花漫天飞舞。
杨靖宇在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与日伪军的激战中壮烈殉国。这个消息传到抗联第一路军时,所有人都愣了。
总司令没了,东北抗联失去了精神支柱。
此时的抗联第一路军已经被敌人压缩到极小的活动空间。
据日本士兵金井回忆,从1939年10月至1943年3月,关东军、伪满军队及警察大队在吉林、间岛、通化组成了2.5万人的"联合讨伐队",围困抗联第一路军2000人的队伍。
可原杨靖宇麾下第一师师长程斌叛变,他非常熟悉杨靖宇的战术和密营,领着敌人把粮仓、密营全部捣毁。
关键时刻,1940年3月,杨靖宇牺牲后,魏拯民接替杨靖宇全面统帅第一路军。
魏拯民是谁?一个戴眼镜的山西书生,真名叫关有维。
1909年生于山西省屯留县王村,16岁考入太原一中,在彭真的引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接手第一路军时,魏拯民已经病得不轻。
长期的战争环境让他积劳成疾,肺结核的病情日益严重。
战友们看着这个瘦弱的政委,心里都没底。
杨靖宇是打出来的威名,魏拯民能行吗?
3月中旬,在桦甸县头道溜河主持召开中共东南满省委和第一路军高干会议,研究了杨靖宇牺牲后的第一路军作战部署。
会上,他的话不多,声音也不大,偶尔还会咳嗽几声。
他把手帕捂在嘴边,咳完后悄悄看了一眼,上面有血迹。
会议结束后,魏拯民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主动出击。
血战到底
人们都以为,杨靖宇一死,抗联就完了。
日本关东军也是这么想的。
自以为杨靖宇牺牲后,"满洲治安之癌"已经得到根治的日本关东军不得不承认,在"魏拯民代指挥"的领导下,抗联第一路军仍在战斗!
1940年3月下旬,正当日军庆祝"讨伐"胜利时,抗联突然出现在哈尔巴岭车站附近。
这是魏拯民率部发动的第一次主动攻击。
魏拯民指挥了攻打哈尔巴岭车站和消灭黄泥河子警察队战斗。
战斗打响前,魏拯民站在雪地里,架着眼镜观察敌情。
他身体虚弱,脸色苍白,几次因为咳嗽而弯下腰去。警卫员想扶他,被他摆手制止。
"不用,我能坚持。"
哈尔巴岭车站战斗持续了三个小时。抗联战士打得很顽强,敌人损失惨重。战斗结束后,魏拯民又开始剧烈咳嗽,这次咳出的血更多了。
紧接着,魏拯民又指挥部队两次袭击哈尔巴岭车站和和龙县森林警察队,并在蛟河、舒兰、五常、宁安一带频繁打击敌人。
敌人开始紧张了。他们发现,抗联的打法和杨靖宇时代完全不同。
杨靖宇善于运动战,魏拯民更多采用游击战术。
魏拯民深知,现在的抗联已经没有和敌人硬拼的资本。
他采用的是典型的密营游击战法:以密营为依托,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
密营是什么?密营是用木楞刻成的连体式马架子房,顶盖用桦树皮及木拌子覆盖,所有密营都是用原木干打垒制成,当地人称为"地窨子"。
这些密营隐藏在深山老林中,外人很难发现。
冯康(魏拯民)在报告中称,东满的密营中不仅有可以自制"五六磅"炸弹、手枪的兵工厂,以及常见的印刷厂、被服厂和医院。
魏拯民就是利用这张密营网络,和敌人玩起了捉迷藏。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敌人来了就躲进密营,敌人走了就出来袭击。
日军疲于奔命,却总是扑空。
一年下来,敌人苦不堪言,一度谈魏色变。
密营岁月
1940年秋天,魏拯民的病情急剧恶化。
他经常在行军途中突然停下来,扶着树干大口喘气。警卫员看到,他的脸色越来越苍白,人也越来越瘦。
同年秋末,魏拯民因病情恶化转移到桦甸县夹皮沟东郊牡丹岭二道河子密营休养。
这座密营位于深山之中,周围古树参天,人迹罕至。
即使这样,魏拯民仍然不敢掉以轻心。
敌人的搜山越来越频繁,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暴露目标。
密营里的条件极其恶劣。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重病中的魏拯民只能和警卫战士一起吃松子、树皮度日。
东北的冬天格外寒冷。
据抗联老战士回忆,严寒是当时抗联战士最大的敌人之一。
当年在东北的冬天,气温可降至零下四十多摄氏度,密营里没有暖气,只能生火取暖。
魏拯民经常坐在小火炉旁,裹着破旧的军大衣工作,他的手冻得发紫,握笔都困难,病痛没有击垮这个书生出身的政委。
他不顾疾病的折磨,常常昼夜不停地起草文件、报告,总结经验。
夜深人静时,密营里只有魏拯民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他在总结抗联的斗争经验,在思考今后的作战方针,在给远方的同志写信。
有时写着写着,他会突然剧烈咳嗽起来。鲜血溅到文件上,他用袖子擦掉,继续写。
警卫员心疼地劝他:"政委,您休息一会儿吧。"
魏拯民摇摇头:"时间不多了,要抓紧。"
这话有双重含义。既是说战争形势紧迫,也是在说自己的生命。他心里很清楚,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永远的密营
1941年3月8日凌晨,桦甸县四道沟密营。
魏拯民又一次从昏迷中醒来,他的呼吸很急促,脸色蜡黄。
身边的警卫员看得出来,政委已经不行了。
他把一包文件交给身旁的同志,艰难地说出了最后几句话:
"我们的血不会白流,我们的革命红旗会插遍全中国!"
就在这时,密营外传来异常的响动。
1941年3月8日,因叛徒的告密,100余敌人突然包围了桦甸市四道沟抗联密营。
又是叛徒!魏拯民心里一沉。
枪声响了。重病之中的魏拯民率7名抗联战士奋起反击,终因寡不敌众,全部牺牲。
战斗很快结束。当日军冲进密营时,看到的是魏拯民倒在血泊中的身影。他一手还紧紧握着手枪,另一手抓着那包文件。
32岁。这个山西书生的生命定格在了32岁。
噩耗传来,远在莫斯科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沉默了。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高度评价魏拯民:
"忠诚笃实很有毅力,富有一切能力,久经斗争的革命家"。
魏拯民牺牲后,抗联第一路军失去了最后一位重要领导人。
这支曾经让日军头痛的队伍,也逐渐消失在长白山的密林中。
1945年8月,日本投降。
当年那些密营,有些还保存完好,有些已经坍塌。东北光复了,抗联的使命完成了。
回望历史,人们不会忘记,在最黑暗的岁月里,有一个戴眼镜的书生,用他虚弱的身体,撑起了民族的脊梁。
他让日军明白,即使杨靖宇倒下了,中国人的抗争精神永远不会倒下。
从1940年2月到1941年3月,魏拯民用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证明了这一点。
这一年,他咳着血指挥战斗,让"谈魏色变"成为日军心中的噩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