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听人说,美国、中国香港还有欧盟都出台了稳定币相关法案,这下稳定币算彻底“转正”了。
只要拿到牌照就能随便发,以后不管是买东西还是做交易,都能用它。
但说实话,这事儿没这么简单,咱们得慢慢捋捋,看看稳定币真正的处境到底是啥样的。
首先得明确一点:有了法案,不代表稳定币就天然合法了。
以前没法案的时候,稳定币在市场上流通,说不上合法也说不上不合法。
可现在法案落地了,那些没达到新规要求的稳定币,反而可能变成“不合法”的。
就像中国香港,在法案正式实施前专门出了细则,给现有发行人留了过渡期,就是让他们赶紧调整,达到合法标准,这反过来也说明,现在不少稳定币的玩法,其实是不合规的。
而之所以立法还是因为稳定币已经在经济里起作用了,有好处,但风险也大,不规范不行。
当然还有个误区:稳定币不是真钱。
大家用支付工具,最终是为了付法定货币,稳定币顶多算个“中介”。
所以说它能“支付即结算”是错的,要是法定货币支付方便,谁还绕弯子用它?对发行方来说这是生意,对使用者来说,大多是没办法才用。
这让我想起两个老例子,特别能说明“灰色转正”的不同结局。
第一个是温州民间借贷,当年温州民营经济能起来,靠的就是活跃的民间借贷,监管平时多是宽容,只在出大风险时才管。
后来大家呼吁“阳光化”,2012年温州成了金融改革试验区,搞民间借贷登记备案。
可没多久,登记的人就少了,不仅因为好多借贷服务的是灰色或非法活动,不敢备案,还因为不少资金是靠“抬会”“摇会”集资来的,算不算吸储说不清楚,再有就是一备案就得交利息税,没人愿意。
另一个“灰色转正”是第三方支付,早年淘宝刚起来时,不同银行的卡没法跨行支付,银行也不接无签名托收,其实技术上打通接口就行,可当时银行没做。
第三方支付就这么冒出来,刚开始也是灰色的。
但监管发现它服务的是正经网上交易,有前景,就出台办法、发牌照。
结果第三方支付越做越好,还带火了金融科技,关键就在于,它服务的是合法、有前景的场景。
回到稳定币,现在它主要有四种用法:一是虚拟世界支付,二是规避美国制裁的跨境交易,三是有些国家的人用美元稳定币对抗通胀、绕外汇管制,四是洗钱、非法转移资产。
商家发稳定币,跟购物卡没区别,沃尔玛的稳定币亚马逊肯定不收,收了也不是真钱,还让沃尔玛占了客户资金。
VISA这类卡组织说要发稳定币,可它们本身就是做结算中介的,用区块链提效率就行,发稳定币纯属多此一举,用户还可能有兑换风险。
国内和跨境支付,十多年来都吹区块链跨境支付快、成本低,稳定币也这么说,可汇丰银行、R3组织测试半天,没见商业化案例。
摩根大通七年前发了“摩根币”,主流跨境清算里也没用到。
这是因为跨境支付最终要换真钱、存银行生息,稳定币没显出任何优势,国内贸易支付就更不用说了。
当然稳定币也不是完全没机会。比如出海企业,有些国家外汇管制严、货币不稳定,大企业设个“共享司库”,用稳定币过渡结算,既不违法又能提效率。
还有些闭环场景,像赌场筹码、单位食堂饭票,能用稳定币支付,定期用法定货币结账,这也可行。
而且稳定币不是唯一选择,比如代币化汇票,不管是商业汇票还是银行承兑汇票,都比稳定币好用,付款人不用真付钱,只是承诺以后付,还能融资,在产业链里更实用。
还有人想搞“存款代币化”,就像借记卡,直接用银行存款链上支付,付的是真钱,还能拿利息,比稳定币强多了。
至于央行数字货币(CBDC),和稳定币技术一样,但CBDC是真钱,肯定比稳定币有优势。
说不定以后稳定币还能帮CBDC开拓场景,毕竟私人机构比央行更敢闯。
有意思的是,不同地方立法心思不一样。
美国一边出稳定币法案,一边禁CBDC,就是想给币圈留好处。
而香港不一样,推稳定币条例的同时,还在研究“数码港币”,思路更全面。
稳定币就是个支付工具,成不了主流。
以后能有多大规模,要看交易场景需不需要、监管怎么管、技术怎么进步。
要是发人民币稳定币,还得考虑储备资产够不够、能不能投资。
其实不管啥金融创新,关键得贴合真实需求,合规是底线,就像温州民间借贷和第三方支付的区别,选对了路,才能走得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