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持续5天的预制菜“舆论大战”,终于偃旗息鼓。
9月15日,损失惨重的西贝发布致歉信,坦言其生产工艺与顾客期望存在较大差异,向顾客致以深深歉意,并提出9大整改措施。
紧接着,罗永浩就表示将放弃对贾国龙的法律诉讼,决定“只解决真正的实际问题,尽量不掺杂一丝一毫的意气用事”。
只是当罗永浩发长文官宣和解,最后那句看似无心实则有意的玩笑话,令网友们脊背发凉。
这件引发餐饮界大地震的预制菜风波,起源于9月10日。
罗永浩在微博发文吐槽,称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得贵。气得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连夜飞回北京,开启了毁灭性自杀式反击。
在9月11日的媒体沟通会上,贾国龙情绪激动地坚决否认西贝使用预制菜。甚至斩钉截铁地要起诉罗永浩。
那时的贾国龙自信满满,硬是把媒体沟通会开成了“宣战”大会,想出了开放全国370家门店后厨的昏招。
就是这个盲目举动,引发了西贝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经过诸多媒体纷纷探访,西贝员工轮番直面镜头,一系列西贝“名场面”被曝了出来。
不仅实锤西贝全是冷冻蔬菜冷冻肉,妥妥的预制菜无疑,后厨还用漏勺疏通下水道,厨师长无证上岗还戴大金链子大手表。
更让消费者特别是宝妈们愤怒的是,西贝引以为傲的儿童餐,西兰花南瓜泥保质期竟然长达24个月,就连小米粥都是预制的。
最为讽刺的是,贾国龙3年前亲口承认做预制菜,3年后却矢口否认并信誓旦旦“西贝100%没有预制菜”,被调侃纯属左右脑互博。
随着网友们汹涌而至的指责谩骂,断崖式下跌的营业额,贾国龙终于认怂了,承认自己的应对有问题,做饭的愿意围着吃饭的转。
可惜,他并未真正意识到自己错在哪,嘴上服软了心里依然不服输,前脚把顾客比喻成初恋,后脚就把顾客打成了“网络黑社会”。
眼看着彻底惹怒了罗永浩,只得再次发出《致歉信》,结果网友们根本不买账,又引发了新一轮的口诛笔伐。
9月15号这封道歉信先后发了两次。第一次“虐”字没带双引号,小编撤回修改重发了一遍。但那句“顾客‘虐’我千百遍”,还是让人深谙刺眼。
网友们前仆后继留言质问“1岁的孩子吃了2岁的西兰花,到底谁虐谁?”,罗永浩也转发质疑:“顾客虐你什么了?顾客都被你们打成网络黑社会了。”
考虑到西贝还有2万名员工要吃饭,也不想贾国龙因面子遭遇灭顶之灾,罗永浩深思熟虑后接受了和解。
罗永浩在长文中提出了三个决定:放弃对贾国龙的法律诉讼;放弃提取十万元现金奖励为揭露西贝内幕的行为;但因为有言在先所以他将继续帮助对西贝发起集体诉讼的消费者。
正是这篇长文的结尾,那句“如果我失踪,很可能是被跨省了”的玩笑话,让人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
要知道,太多真心话都是以玩笑的方式说出来的。
在资本和利益面前,即便是罗永浩这样的知名人物,也不得不权衡利弊。毕竟某些地方早有耳闻,确实跨了不少次省。
据说截至9月15日,西贝所有门店日营业额少说得损失了近千万元,许多供应商怕西贝倒闭都在催讨账款。
诡异的是,资本市场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西贝致歉信发布后,A股预制菜概念股集体暴涨。由此可见消费者的选择与资本的逻辑,在这场风波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向。
整件事说到底,西贝的危机本质上不是因为预制菜争议,而是消费者对于知情权的正当追求。
消费者并非无理取闹的“键盘侠”,罗永浩的帖子之所以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核心在于他精准地捕捉并放大了当代消费者的困惑与不满。
消费者真正在意的从来不是“预制菜” 这个技术名词,而是其背后所代表的价值感知。
当消费者走进一家人均消费不菲、强调“天然、地道”的餐厅时,他们默认的交易契约是:我为新鲜的食材、厨师的即时手艺、那份独一无二的“锅气”付费。
自西贝自揭其短一路塌房后,消费者对知情权的追寻,催生了餐饮行业的“透明革命”,众多餐饮企业自告奋勇启动后厨直播接受公众监督。
罗永浩凭一己之力完胜西贝1.8万人,引发了消费者的集体觉醒,更为所有企业家敲响了警钟。
企业管理者,务必要具备新思维新能力。
与其纠结于专业术语的技术正确,不如拥抱公众的朴素认知,真诚沟通并主动告知加工方式,将选择权交还给消费者。
未来的商业竞争,本质上是信任的较量。
那些能将“透明”融入血脉、将用户价值嵌入核心战略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成为真正的赢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