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晓晖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九江文史”特设子系列专题——“九江抗战实录”。本系列文章,既汇集了笔者及同仁既往的研究成果,亦融入了最新史料的整理与考证,力求以更全面、鲜活的视角呈现那段烽火岁月中的九江记忆。
1939年3月21日,在修河架设浮桥的日军岩崎部队工兵 图源:《事变画报》
支那
接着上一篇(抗战实录 | 南昌会战的序幕,1939年3月),继续讲述修河保卫战的故事。
笔者原先以为,守军依托云居山,凭借修河约300米宽的天险防守,而进攻方北岸则是一片毫无遮挡的平原稻田(见下图),照理说守军不至于败得那么快、那么惨。
但在查阅了日军的战斗序列和武器装备后才明白:在武器装备存在代差的情况下,这一仗根本打不赢。
1939年3月21日,修河一侧朝中国军队阵地射击的日军机关枪手 图源:搜狐网
是役,日军在40余架飞机的掩护下,集结了其陆军史上的三大首次:首次组建最大规模的炮兵部队、首次大规模动用化学武器、首次以百余辆坦克编成机械化装甲兵团。
关于修河保卫战,战史记载如下:
1939年3月20日午后3时,日酋冈村宁次登上永修军山,亲自指挥战斗。4时30分,日军106师团和101师团以重、轻炮200多门同时急袭,炮击达3小时,于晚8时左右强渡修河,与中国军队夏楚中等部发生激战。至次日黎明,日军突破纵深2公里的前沿阵地。
21日,敌军在北岸升起气球,指示炮火向200多门轻重炮向我馒头山、太子岭一带阵地集中轰击。在炮火轰击中,日军使用毒气筒15000个,毒气弹3000个,小发烟筒5000个,并动用“红一号”的二苯代胂腈,这是当时一次最大规模的化学武器战。同时敌机不断临空轰炸,沿河阵地工事被摧毁殆尽。同日,在40架飞机掩护下,日军渡河攻到第三道防线,由于日军战车已渡河,列队络绎冲击,三道防线被突破,突破口达两公里多长,侵入战车数十辆、骑兵七、八百人,我军无力抵抗,向后溃退,修河防线全线溃败。
根据以上记载,笔者绘制了下图,红色箭头为日军主力攻击点,国军防守阵地沿修河南岸展开。
修河保卫战日军中路攻击简图 笔者绘制
曾经让笔者感到疑惑的是,为何日军不沿着南浔铁路线攻击涂家埠(现永修县城,上图左侧平原地带)?而专挑着易守难攻的云居山前的虬津镇展开?为此,笔者专程前往这片区域进行实地调查。
在虬津镇、艾城镇(老县城)和涂埠镇(永修县城)等处观察地形,再结合史料,并询问当地居民后,笔者理解了修河保卫战攻防的逻辑。由于未能找到足够清晰的作战地图,就以《庐山续志稿》中的地图为例。
《庐山续志稿》赣北抗战形势图(局部)
本图存在多处绘制错误,张公渡和涂家埠均被错误地标注在修河的南岸。尽管这张简略的地图存在瑕疵,但它能清晰地说明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德安至永修的平原与沼泽地带,多雨的春季限制了一支庞大的机械化师团的机动性,其进军路线必须依赖于原有的道路。1939年,连接九江与南昌之间仅有南浔铁路和南九公路两条主要通道。南浔铁路已被严重破坏,其横跨修河的铁路桥也被炸毁,加之涂家埠一带河面更宽,中国军队在此又构筑了多条坚固的防线。
因此,日军唯一的选择是修复德安至虬津镇的南九公路(即现在的105国道),并在虬津镇一带突破中国军队的三道防线。即使地形不利,一旦突破河防,日军即可利用南九公路快速进击南昌。正因国军未能有效破坏修河南岸至南昌的公路,一旦修河防线被突破,整条战线便开始崩溃。日军战车得以长驱直入,数日之内南昌便宣告失守。
然而,另一个关键问题随之而来:在大炮的掩护下,冲锋舟渡河尚可理解,但机械化部队如何过河? 日本的89式坦克虽然在面对欧美坦克时显得“脆皮”,但对付装备轻步兵的国军,却是压倒性的存在。
在修河用冲锋舟运送坦克的日军小里井部队 图源:《事变画报》
支那
采用上述图片所示的方式,一辆辆地将坦克和大炮“飘”过去,需要大量时间,恐怕一个星期也难以完成。
1939年3月20日晚,日军强渡修河后,立即在河上架设了浮桥。据记载,日军在战前曾在德安城边的博阳河上进行过为期一周的雨中、夜间坦克及保障车辆渡河训练。然而,面对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部分日军坦克驾驶员仍显慌乱,操作失误导致坦克纷纷落水。更有甚者,部分坦克被炮火击中,阻碍了后方坦克的通行,一度造成现场秩序混乱。直至21日8时,坦克集群才陆续渡过修河。
日军究竟在哪个河段架设浮桥? 答案可能并非虬津镇。105国道上的虬津大桥始建于1965年,并非1939年的选择。因此,日军唯一可资利用的,便是1937年建成的南九公路在修河上的渡口——张家渡。此处曾有一座宽约两米的木质桥梁,已被国军破坏。日军在张家渡周边突破国军防线后,工兵部队便在此处抢建了一座浮桥。
张公渡村,图中部岸边为船渡口和老桥位置 笔者摄于2022年3月
由于虬津大桥的通车,曾经繁华如县城的张家渡早已衰落。笔者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找到了当年渡口的古桥遗址、日军工兵的工棚,甚至在河中打捞出一些炮弹。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有日本老兵回到此地凭吊。
日军究竟是修复了老桥还是另建了新桥? 这个问题当地村民并不清楚,老桥早已被毁,他们也无法确定日军是如何渡河的。笔者原以为难以找到答案,未曾想在离开前,竟然发现了浮桥的遗迹——一个连村民都不曾了解的痕迹。据此,笔者认为可以基本确定日军搭建浮桥的具体位置,以及他们在修河南岸的登陆点。
村民在河里打捞出来的炮弹 笔者摄于2022年3月
此次走访修河沿岸的经历颇为艰辛,但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辛勤的付出终有回报。
关于修河保卫战的史实,尚待笔者进一步深入挖掘。本次获得的资料也需要进行细致的验证与分析,或许,笔者还将进行一次重访。关于“血战张公渡”的历史回顾,写作略显仓促,本次内容暂告一段落。
修河保卫战的故事,还没结束,敬请期待。
【后记】
2022年1月1日起,笔者开始撰写了《九江历史的今天》系列,以每日一更的形式,累计完成365篇约80万字。九江抗战作为九江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亦在此系列中多有记载。其后,笔者也曾撰写多篇抗战主题文章。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特将这些文章整理发布,以纪念中国军人与九江人民那段不屈不挠的抗争历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