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的儿子高考填报志愿想学计算机,父亲说:你别学计算机了,去学纺织吧。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963年,于辛出生在天津。小时候,陪伴他最多的只有妈妈和姐姐,妈妈经常一手牵着姐姐,一手牵着自己,肩膀上挂满了菜,这个场景一直在脑海里。
长大一点,于辛发现父亲的房间里,总是有着彻夜不息的灯光,还有噼里啪啦响不停的算盘声,和父亲沉思到忘记吃饭的背影。他不懂父亲在做什么,但看到父亲时而专注,时而凝重的眼神,便知道自己不能打扰他。
家里来客时,父亲一句“你出去玩会吧。”他便只能在外面等待,冬天寒风吹过来,刮得脸生痛,妈妈告诉他要忍耐,这是爸爸在做对国家有用的事,要保密。
图|于敏
最让于辛印象深刻的事,一个假日的早餐,父亲竟然带着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逛颐和园。在长廊上,父亲指着彩绘跟他们讲“岳母刺字”的故事,他讲得浅而易懂、妙趣横生,让他和姐姐听得津津有味,同时也在心中植下了一颗爱国的种子。
于辛回忆,爸爸在工作的时候神情严肃,认真投入。在生活中,对母亲和他们姐俩却少有关心。于辛印象深刻的一次,父亲破天荒地买回来一只金黄蹭亮的烤鸭,让于辛和姐姐馋得直流口水,父亲没怎么吃,心满意足地看着娘几个吃。
而母亲总是为了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从未参加过外出活动,除了单位组织外出一天的活动,只为父亲吃上她亲手煮的面条。
虽然家里睡的是一张简陋的铁架床,看的是一台老旧电视机,吃的大多是粗茶淡饭,出行也是选择步行,父亲却用自己的言行告诉他们,精神生活大于物质享受,正如父亲在书房挂的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于辛慢慢地理解了这句话,在这样一个家庭生活,他和姐姐感到非常的安心和舒心。
1981年,于辛参加高考,在填报志愿上,于辛对计算机很感兴趣,想往这一方面发展。而父亲语重心长的给他分析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轻工业发展较为落后,布料还需要凭票供应,而且产品结构单一,竞争不足等问题。
加快发展纺织工业,对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的需求、积累建设资金出口以及解决就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轻纺工业这方面的人才奇缺,父亲希望于辛为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国家轻纺工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于辛想了很久,最终他选择了入读纺织专业。
大学期间,他经常一头扎进图书馆里,如饥如渴地汲取新的知识。
1985年,于辛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轻纺科研单位。他从基层做起,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他还主导搭建了一套先进的企业资源规划系统,整合了生产、销售、采购、财务等多个核心业务板块。
例如,在生产环节,生产部门可依据实时的销售数据,及时调整生产计划,避免了库存积压和缺货的现象,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运营成本。于辛还注重信息化安全建设,他和团队成功地抵御了多次外部网络攻击,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秩序。
在风险管理方面,于辛建立了一套科学评估体系,使企业在面对风险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因为他平常的积累、学习,才会有日后的厚积薄发。后来,于辛长期任职,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
图|于辛
于辛虽然工作忙,但从不忘关心父亲。
自从母亲孙玉芹离世后,父亲常常睹物思人,而心生愧疚。于辛工作之余,细心地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和他说起小的时候,吃过最香的那次烤鸭。
直到2019年,那个“愿将一生献宏谋”功勋卓越的父亲去世。于辛一家悲痛欲绝,也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将于敏先生生前所用的计算机、印章、钢笔等大量遗物,无偿捐献给国家博物馆。
他理解父亲的一切都属于国家,而非个人家庭,他接过的不是物质遗产,而是精神火种,让这份精神成为全民的共同财富。
如今,于辛作为中国科学精神报告团成员,担任了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与科学家的精神使命,他频频地走进天津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给莘莘学子们带去了一场场生动而深刻的专题报告。
在报告里,他不仅回顾了父亲的生平事迹,还鼓励青年学子们勇于担当,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计,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台下的学子们听得聚精会神,双眼含泪,对科学家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巨人的时代悄然落幕,巨人的精神却从未离开,他化作一颗永不陨落的星,成为下一代人迈向星辰大海的基石!
作者:朱利新
点击“黎庶文史”卡片关注哦!方便下次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