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一场火焰竟能持续燃烧超过一个世纪才最终熄灭。
![]()
图片取材于网络
在新疆乌鲁木齐,存在着一片曾令居民闻风丧胆的区域——硫磺沟。这里没有《西游记》中孙悟空借助芭蕉扇熄灭的神话之火,却真实存在着从清朝光绪年间燃烧至21世纪的熊熊烈焰。
为了终结这场持续129年、造成数万亿经济损失的灾难,无数人接力奋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那么最终这场火灾是如何被扑灭的?它的终结又给当地带来了哪些意想不到的转变?
![]()
图片取材于网络
一、一场持续上百年的大火
这场深埋地下的烈焰为何能燃烧百年不熄?这要追溯到清末时期无序的煤炭开采。
当时人们对煤炭的开发毫无系统规划,采用最原始的露天挖掘方式,导致大量煤层暴露在空气中。新疆本就属于干旱地带,降水稀少、空气干燥,裸露的煤层与空气接触后发生氧化反应,温度逐渐上升,最终达到燃点,引发自燃。
![]()
图片取材于网络
起初,这不过是一些局部的小火点,人们并未意识到其潜在危害。但地下煤层通常呈层状分布,其裂缝与孔隙成为天然的通风系统,不断为火势输送氧气。
![]()
图片取材于网络
加之当地昼夜温差大,岩层频繁热胀冷缩,裂缝持续扩大,火焰沿着这些通道悄然蔓延,从最初的几个燃烧点扩展成大面积火区。最严重时,硫磺沟火区面积已达200平方公里,相当于28000个足球场。
![]()
图片取材于网络
更令人棘手的是,当时的技术水平根本无法应对如此复杂的地下火灾。地下火区深浅不均,燃烧点隐蔽,人们既无法准确定位火源,也难以有效切断氧气供应。
人们曾尝试用水灌注、土层覆盖等传统方法,但高温迅速蒸发水分,覆盖物也难以深入燃烧核心,反而促使火势在地下更加肆意蔓延。
![]()
图片取材于网络
一场本可控制的小火,在粗放式开采的推动和科技落后的纵容下,演变为持续百年的生态灾难。每年176万吨优质煤炭被焚毁,经济损失高达1.7亿元,百年累计损失超过万亿。
![]()
图片取材于网络
更严重的是,煤田大火燃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烟尘颗粒。据不完全统计,硫磺沟每年排放的有毒气体超过10万吨,还有近1吨的粉尘,严重污染空气,危害居民健康。
![]()
图片取材于网络
百年间,资源不断流失,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难道只能坐以待毙?当技术不断进步,国家终于开始着手解决新疆的煤田火灾问题。
二、艰苦卓绝的灭火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便注意到新疆的煤田火灾问题,但由于资金和技术条件的限制,灭火计划一度被搁置。
![]()
图片取材于网络
随后,在条件逐步成熟的情况下,专业团队开始尝试灌注泥浆、注入氮气、挖掘隔离带等方式进行灭火,但效果并不显著。
2000年初,硫磺沟煤田灭火工程正式启动,标志着国家与这场百年火患展开正面较量。或许有人会问:过去百年都无法扑灭的火焰,这次为何能成功?答案显而易见:依靠的是巨额资金投入、中外合作技术,以及数千人的顽强拼搏。
![]()
图片取材于网络
自1958年起,国家在治理新疆煤田火灾方面累计投入近10亿元,这笔资金虽庞大,但对比每年持续的资源损失,实属“止损”的明智之举。
技术突破更是灭火成功的关键。过去失败的原因在于“看不清、堵不住”,无法确定火源位置,也难以有效隔绝氧气。
![]()
图片取材于网络
为解决这一难题,2001年起,新疆煤炭灭火工程处与国外公司合作,引入当时世界领先的火区探测与钻探技术。通过地质勘探、地表测温等手段,技术人员绘制出地下火区的“热力分布图”,明确了燃烧范围、深度和核心区域。
![]()
图片取材于网络
有了精准定位后,“钻孔注浆”这一核心技术终于得以实施。由数千名技术人员与工人组成的灭火队伍,在高海拔、缺氧、地表温度时常高达数十摄氏度的恶劣环境中,坚持奋战1400多天。
正是他们的坚持,使这场燃烧百年的地下烈焰于2003年彻底熄灭。那么,这场艰苦卓绝的灭火行动,除了挽救煤炭资源,还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哪些变化?
![]()
图片取材于网络
三、灭火之后,带来哪些改变
灭火工程完成后,不少人以为故事就此结束,但事实上,硫磺沟的重生才刚刚开始。随着浓烟散尽、地温下降,这片饱受烈焰摧残的土地,正悄然发生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远比保护煤炭资源更具意义。
![]()
图片取材于网络
曾经被烈火吞噬的草场,在雨水滋润与人工补种后,重新焕发生机。原本板结的土壤,随着有害气体排放停止、湿度回升,逐渐恢复透气性,芨芨草、骆驼刺等耐旱植物重新扎根生长,曾因火灾迁徙的牧民也得以重返故土重建家园。
灭火前,硫磺沟火区每年释放的大量有害气体随风扩散,影响乌鲁木齐、昌吉等周边城市,导致空气质量长期处于劣等水平。而灭火后,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污染物浓度显著下降,两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上升。
![]()
图片取材于网络
更令人惊喜的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谁也未曾预料,这场百年火灾遗留下的独特地貌——被高温烧红的岩层、形态各异的火区遗迹,竟成为稀缺旅游资源。硫磺沟被开发为国家地质公园和4A级景区,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参观,昔日的“灾难现场”如今成为“财富宝地”。
![]()
图片取材于网络
最重要的是,硫磺沟灭火工程为全球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此前,许多国家都面临煤田火灾难题,却苦于缺乏成熟治理方案,而硫磺沟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后来,中国的灭火技术团队还受邀前往印度、澳大利亚等国指导煤田灭火工作,使这场灭火行动的价值超越国界。
![]()
图片取材于网络
笔者认为
这场持续百年的火灾,本质上是人类忽视自然规律、技术落后的代价。粗放开采埋下的“火种”,燃烧了129年,吞噬了万亿资源,摧毁了牧民的家园,也唤醒了人们对生态保护的重视。而灭火工程的成功,证明只要有坚定决心、合理投入与先进技术,再严重的生态灾难也能被遏制。
因此,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只要方法得当,“灾难遗产”同样可以转化为“发展财富”。
参考资料: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2025年1月12日《新疆煤田灭火之路》观察者网:2014年10月6日《新疆再扑灭两处煤田火区大火 保护煤炭资源1400万吨》中国新闻网:2003年7月28日《新疆硫磺沟百年地火本月底扑灭 十年后才能采煤》新华网:2015年4月9日《新疆煤田火灾有话说:“活火山”系地下煤层自燃》科技日报:2018年2月1日《借科技这把“芭蕉扇” 降服燃烧千年的“火焰山”》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