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尊重
“每 20 个骑手里,就有 1 个是女性”—— 在杭州未来科技城周边,骑手们口中的这个比例,藏着一个正在发生的变化。
数据更直观:2022 到 2024 年,美团女骑手从 51.7 万涨到 70.1 万,两年增长 35.6%,增速甚至超过骑手整体;网约车女司机更猛,2024 年突破 105 万,比前一年多了 45 万。
这些骑着电动车穿梭在街头的女性,大多带着 “中年、已婚已育、家庭负担重” 的标签,有人为了还债,有人为了兼顾孩子,有人是被传统行业 “挤” 出来的。
但有意思的是,这看似 “被动” 的选择背后,平台其实也在悄悄向她们伸出橄榄枝。
女骑手越来越多,到底是她们选了平台,还是平台选中了她们?
一、不是 “想干”,是 “只能干”:女骑手背后的 “过渡” 与 “挤出”
很少有女性一开始就想当骑手,大多是被生活推着走到这一步,核心原因就两个:“过渡” 和 “挤出”。
“过渡” 说的是,骑手成了很多人遭遇人生低谷时的 “临时跳板”。
社科院的研究显示,女骑手中 62.94% 都背着债,有的是创业失败,有的是高位买房买车后还不上贷款。
就像有些女骑手,之前开饭馆、做文印店,遇上疫情、行业变革,生意垮了,欠了一屁股债,只能靠跑外卖 “快速回血”—— 毕竟当天跑单当天就能见钱,比起找工作时的面试、试用期,这份 “即时收入” 能解燃眉之急。
还有些女性,因为结婚生子中断工作多年,再想回职场,要么嫌年纪大,要么嫌没经验,骑手这份 “不用面试、不限学历” 的工作,就成了她们重新走进社会的 “过渡带”。
“挤出” 则更无奈:传统服务业容不下她们了。
过去,中年女性找工作,首选餐饮、酒店、零售这些服务岗,但这几年,这些行业日子不好过 —— 消费降级让生意缩水,老板要么裁员,要么降工资、加工作量;加上数字化改造,收银、点餐都靠机器,更需要会用手机的年轻人,年龄大、不懂新技术的女性,很容易被 “挤” 出来。
有女骑手之前在连锁餐厅当服务员,老板为了节省成本,让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工资还降了,她干脆辞职跑外卖,“至少不用看老板脸色,想休息就能调休,还能接送孩子”。
传统服务业这个 “女性就业蓄水池” 漏了,平台经济就成了她们不得不抓住的 “救生圈”。
二、女骑手的 “优势”:平台需要的 “情绪劳动”,她们天生会做
如果只是女性 “被迫” 选择平台,很难解释为什么她们的增速会超过男性。事实上,平台也在主动 “选择” 女性,因为女骑手身上有男性很难替代的优势 ——“情绪劳动” 能力。
所谓 “情绪劳动”,简单说就是服务时的耐心、沟通技巧、共情能力。这几年,外卖、网约车行业早就过了 “拼速度、拼数量” 的野蛮生长阶段,现在比的是 “服务质量”。
平台搞 “微笑行动”,要求骑手定时自拍露笑脸;网约车靠 “五星好评” 定收入,这些都需要骑手懂怎么和顾客打交道。
而中年女性,常年在家庭里扮演 “妈妈”“妻子” 的角色,早就练就了一身 “哄人”“化解矛盾” 的本事。
比如,顾客催单时,男骑手可能会说 “路上堵车,急也没用”,容易引发冲突;女骑手大多会说 “实在抱歉,我尽快赶过去,要是凉了您告诉我,我给您申请补偿”,几句话就能安抚顾客。
还有站点管理岗,女性占比超过 30%,比普通骑手比例高得多,因为她们更会关心人 —— 骑手车坏了,女队长会叮嘱 “先修车,注意安全,单子我帮你协调”;男队长可能只会催 “先把单子送完”。
平台也发现,女骑手、女司机的好评率普遍比男性高,“服务好”“有耐心”“车内干净” 成了高频评价。
对平台来说,用女性骑手能提升用户体验,自然愿意给她们更多订单、更灵活的排班,甚至优先提拔到管理岗。
三、双向选择的背后:这是女性与平台的 “互相成全”
说穿了,女骑手越来越多,既不是单纯的 “女性选择平台”,也不是单方面的 “平台选择女性”,而是双方在现实里的 “互相成全”。
对女性来说,平台解决了她们最头疼的 “平衡难题”。
中年女性找工作,最怕的就是 “时间不自由”—— 要送孩子上学、给老人做饭,传统工作朝九晚五,请假难;骑手、网约车司机却能自己定上班时间,想跑就跑,想停就停。
有女骑手把时间分成 “碎片”:早上送完孩子跑 3 小时,中午回家做饭,下午再跑 4 小时,晚上还能陪孩子写作业,虽然累,但能兼顾家庭,这是传统工作做不到的。
而且,这份工作 “多劳多得”,只要肯吃苦,收入不比服务员低,还不用看老板脸色,对被职场 “嫌弃” 的中年女性来说,这份 “掌控感” 很重要。
对平台来说,女性填补了 “高质量服务” 的缺口。
随着骑手、司机总量饱和,单纯靠招男性已经很难提升服务水平,而女性的加入,正好补上了 “情绪劳动” 这块短板。
更重要的是,女性骑手、司机大多更 “稳定”—— 男性可能会把这份工作当 “过渡”,一有好机会就走;女性更看重 “安稳”,只要收入过得去,会长期干下去,这对平台来说,能减少人员流动带来的培训成本。
可以说,女性需要平台的 “灵活” 和 “包容”,平台需要女性的 “服务能力” 和 “稳定性”,两者一拍即合,才让女骑手群体越来越壮大。
四、热闹背后的冷思考:这不是 “完美出路”,只是 “现实选择”
虽然女骑手的增多,看似是 “双赢”,但背后藏着不少无奈。对女性来说,这份工作更像 “没有选择的选择”—— 她们不是不想找稳定的、有社保的工作,而是职场给中年女性的机会太少。
骑手、网约车司机看起来自由,但没有五险一金,出了事故没人管,老了也没保障,更像是 “青春饭”,一旦体力跟不上,就很难再干下去。
还有 “职业天花板” 的问题,女骑手能当队长,但很难进入平台核心管理层;网约车女司机做得再好,也只是个 “司机”,没法像男性那样,从骑手转型做区域经理、运营总监。
平台需要的是她们的 “服务能力”,却很少给她们 “向上发展” 的通道。
不过,换个角度看,女骑手的崛起,也让我们看到了数字经济对女性就业的意义。
过去,中年女性一旦离开职场,很容易被 “困” 在家里;现在,平台经济给了她们一个 “重新走进社会” 的窗口,让她们能靠自己的双手赚钱,找回自信和价值。
这不仅是就业方式的变化,更是社会分工的重塑 —— 女性不再只能被困在 “家庭主妇”“服务员” 的角色里,也能在街头巷尾,靠自己的劳动赢得尊重。
女骑手越来越多,看似是个职业现象,实则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年女性的就业困境,也照出了平台经济的机遇与局限。
她们选择平台,是因为现实给的路太少;平台选择她们,是因为市场需要她们的能力。
这场 “双向选择”,谈不上多光鲜,却真实反映了当下很多普通女性的生存状态 —— 不抱怨,不放弃,在有限的选项里,努力把日子过好。
未来,我们更该期待的是,除了骑手、网约车司机,能有更多行业给中年女性机会,让她们不用只靠 “风里来雨里去” 的工作谋生;也希望平台能给女骑手更多保障,比如完善社保、提供职业培训,让这份 “过渡工作” 能真正成为 “稳定职业”。
毕竟,让每个努力生活的人都有尊严,才是更值得追求的目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