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9月13日晚,中国商务部连发两份公告,仿佛一声重锤,敲在了华盛顿的神经上。一份针对原产美国的进口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调查,另一份就美国对华集成电路领域相关措施启动反歧视调查。时间点恰到好处——就在中美第四轮经贸磋商即将在马德里拉开帷幕前夕。美国的步步施压,迎来的是中国雷霆般的快速反击。
看似平静的表面,实则波涛汹涌。美国从8月底起不断动作频频,试图用极限施压逼中国让步。特朗普曾公开扬言,中国如果不保障美国稀土磁铁供应,将面临高达200%的关税。稀土磁铁,这个新能源车、风力发电机、国防工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在全球供应链中,中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一举动,不只是威胁,而是一记赤裸裸的商业和战略勒索。与此同时,美国还要求中方“大幅增加大豆进口”,目标直指美国豆农的选民支持。贸易、农业、科技,三条战线同时开火,美国妄图用全套手段压迫中国。
科技封锁的力度也在升级。9月13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将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不仅针对国内企业,更通过长臂管辖延伸至海外分支机构。这些企业覆盖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美国想切断中国企业获取先进技术的路径,企图在谈判前就先占据上风。然而,这种“施压艺术”,在中国面前,却遭遇了精准反击。
中国的“双反”调查不是简单报复,而是智慧与力量的双重较量。模拟芯片反倾销调查锁定的是美国原产、40nm及以上工艺的通用接口芯片和栅极驱动芯片,这类芯片是新能源车、智能家电、工业控制等产业的基础零件。中国市场需求庞大,美国企业占有不小份额。一旦调查成立,加征反倾销税直接冲击美国在华市场份额和利润,让美国企业感到切肤之痛,从内部施压回到政府。这一手精准“点穴”,打得恰到好处。
与此同时,反歧视调查锁定的是美国自2018年以来对中国半导体行业采取的各种限制措施:加征关税、禁止出口高端芯片和设备、阻挠企业参与国际合作项目……中国用法律手段回应,既展示了维护自身权益的决心,也向世界释放信号:中国不是任人宰割的市场,而是有法律、有智慧、有底线的谈判方。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还想通过盟友施压打造“关税联盟”。墨西哥迫于压力宣布计划对未签协定国家加征最高50%关税,特朗普则在社交媒体上呼吁北约成员国停止从俄罗斯购买能源,并以“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为理由,对中国商品加征50%-100%关税。这种招数明显,是想切断中国商品的转口通道,形成排华贸易小圈子。然而,中国反制步伐迅速,法律、市场、谈判筹码齐上阵,形成了对等的力量布局。
军事挑衅也没缺席。就在谈判倒计时48小时内,美国“希金斯”号驱逐舰与英国“里士满”号护卫舰高调穿航台湾海峡,试图制造紧张气氛。时间点的巧妙安排,几乎与中国航母南下“无缝衔接”,显然是在施压谈判。但中国迅速反制,用实际行动告知对方,谈判桌上可以谈条件,但不能践踏底线。
在这场中美博弈中,力量与智慧同时上阵。中国不盲目对抗,也不轻易退缩,而是通过法律和市场手段形成均势。谈判桌上,谁都有筹码,但只有准备充分、底气十足的一方,才能在对手的极限施压下稳住阵脚。美国的威胁和挑衅,一次次在中国精心布局下,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暴露了其手段的局限。
从反倾销调查到反歧视立案,从法律工具到市场杠杆,从外交谈判到军事反制,中国的动作透露出一种清晰逻辑: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这种既稳健又灵活的战略定力,让中国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有能力将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中美会谈,不只是经济数字的比拼,更是智慧与策略的较量。中国已经告诉世界,谈判前夕的施压,可能换来的是一次次精准回击,而非轻易让步。
在即将到来的马德里会谈中,中方如何出招,让美方收敛嚣张,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用事实、用法律、用市场,展示了一个成熟谈判方的姿态。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中国既有底气,也有策略,行动快、反应准、步步稳,让对手在强硬之外,还要面对冷静的智慧。中美博弈的棋局正在展开,而这一次,中国不仅在守护自身利益,更在告诉世界:谁要玩极限施压,中国就用“双反”告诉你,底线不容触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