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祁阳县的祁山山脉中,蕴藏着一种历经4.5亿年地质演化的瑰宝——祁阳石。以这种特殊石材为载体的祁阳石雕,自古便有“石中君子”的美誉,不仅是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承载着湖湘大地的千年文化记忆。
石产邑之东隅
祁阳石特指产于祁阳县祁山山系的粘土质板岩,主要分布在挂榜山林场、下马渡镇等区域。经地质检测,其含有绢云母、石英、斜长石等矿物成分,呈现浅绿、灰绿、朱紫、褐等丰富色彩,具有独特的显微纤维结构和层纹状构造。这种结构使祁阳石质地温润细腻,既坚实耐用又易于雕刻,尤其适合制作砚台和屏风。其中最负盛名的 "紫袍玉带" 品种,紫色石体中夹有带状青绿石纹,紫绿相映,浑然天成,制成的砚台叩之无声,贮水不渗,易发墨而不损毫。
祁阳石雕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祁阳县志》载:石产邑之东隅,因其 "发墨如油、下笔无声" 的特性,祁阳石砚成为文人墨客喜爱的书写工具。到了宋代,祁阳石砚已颇为盛行,明代《长物志》中就有关于祁阳石的记载。清乾隆年间,祁阳籍重臣陈大受将一方 "紫袍玉带龙砚" 敬献给乾隆皇帝,深受赏识并成为御用砚台,从此祁阳石被列为朝廷贡品,迎来发展鼎盛期。
三分人工,七分天成
祁阳石雕的创作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尤以砚台和石屏最为突出。艺人们根据石材的自然纹理,运用平雕、浮雕、镂空等技法,将山水、日月、人物等图案巧妙呈现。传统作品注重利用石材天然色彩,如 "紫袍玉带" 砚利用紫绿双色对比,"翡翠绿" 作品则凸显石纹的优雅流畅。传统雕刻过程需经过选石、设计、打磨、雕刻、抛光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考验匠人的耐心与技艺。现代工艺则融入了机械臂、斜坡舞台等科技手段,带来新的审美碰撞。优秀作品一旦完成,砚台墨池生香,插屏古朴典雅,摆件玲珑剔透,堪称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祁阳石雕作为古老技艺,曾一度濒临失传。20世纪以来,因过度开采和战乱影响,祁阳石资源日益枯竭,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多数祁阳人竟不知家乡有此瑰宝。2000年后,全县知晓祁阳石详情的仅剩三四位古稀老人。转机出现在2016年,祁阳石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这一传统工艺的复兴带来希望。
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如今,祁阳石雕正迎来新的生机。祁阳县政府积极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将祁阳石雕列入永州市非遗名录,并大力培养传承人,其中包括80后的张淋波、文增等年轻力量。在挂榜山林场的工作室里,第六代传承人蒋上平与儿子蒋冬青组成 "父子工坊",他们创作的《菊石图》《芦雁图》等作品,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屡获好评。
现代祁阳石雕在传承中不断创新。雕刻师们借鉴端砚、歙砚等雕刻技艺,融入现代表现手法,开发出茶盘、镇纸等实用工艺品,让祁阳石走进寻常百姓家。张淋波为意大利某国际组织雕刻的会标广受好评,蒋冬青则计划将浯溪碑林、祁剧等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创作。在2024 年湖南工艺美术精品大赛中,祁阳石雕斩获 "1金2银6铜" 的历史最好成绩,作品《浯溪图》还入围了中国民间文艺 "山花奖"。
从唐宋文人的案头风雅,到非遗的璀璨新生,祁阳石雕见证了岁月流转中的文化坚守。正所谓“一石一世界、一刀一春秋”。如今,这门千年技艺正以 "既守得住传统,又接得住现代" 的姿态,让祁山之石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本文掌上非遗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