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蔬”香飘沃野 丰收绘新篇
金秋时节,民勤县蔬菜迎来了丰收,农户们都在田间地头忙碌着,一片丰收景象。
在苏武镇供港蔬菜基地,一垄垄上海青、奶白菜长势喜人,翠绿的叶片鲜嫩欲滴,工人们穿梭其间,忙着采摘、修剪、装筐、搬运。新鲜蔬菜经冷链运输车快速转运,直供粤港澳市场。
民勤县苏武镇供港蔬菜迎来丰收
“我们第三茬蔬菜采收已经接近尾声,每天采收量约60吨,本茬种植面积5500亩。目前,第四茬也在陆续播种中。”民勤县苏武现代农业产业园负责人许尔财介绍。
民勤县独特的地理优势,为蔬菜生长提供了天然沃土——充足的光照、较大的昼夜温差,不仅让这里种出的蔬菜颜色翠绿鲜亮,更富集营养、口感清香。“发往广州、深圳、香港的超市后,消费者反馈特别好,回头客越来越多,现在我们的供港蔬菜订单根本不愁。”许尔财的话语里满是底气。
在蔡旗镇麻家湾村千亩西兰花种植基地,一株株墨绿色的植株整齐排列,硕大的花球紧实饱满,在阳光下泛着健康的光泽。看着这片 “绿海”,种植户王永考脸上满是丰收喜悦:“西兰花生长周期短,种下60多天就能上市,效益又高,真是我们农民的‘致富花’!”
民勤县蔡旗镇麻家湾村西兰花大丰收
这片基地的崛起,正得益于“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我们引进专业种植企业,配套建设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设施,实现从播种、管护到采收的标准化生产与集约化经营。”蔡旗镇麻家湾村村委会主任徐建鹏介绍,基地不仅带动本村及周边 60 余名劳动力稳定就业,还形成“生产 — 冷藏 — 销售”一体化产业链,让西兰花从田间地头直达全国市场。
走进民勤县昌宁镇安宁村马铃薯种植基地,村民们或弯腰刨挖,或分拣装袋,丰收的笑声在田间回荡。“我们从9月10日开始采收,采收期大概25天,现在每天用工量100人左右,每年务工支出200万元左右,优先雇佣当地群众,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种植户王昭华一边采收一边介绍。
昌宁镇安宁村党支部书记王多勤补充道:“我们的马铃薯全部是订单农业,从种植前就和企业签订了收购协议,村民们只管种好,采收、运输、销售都不用愁,真正吃下了‘定心丸’。”
在昌宁镇中胜村,另一番丰收景象同样动人——100亩以上的辣椒示范点上,火红的辣椒挂满枝头,微风拂过,“椒海”翻滚,香气扑鼻。“今年我们建成了5个百亩辣椒示范点,预计亩产鲜椒4500至6000斤,按照目前市场行情,亩产值可达4500元以上,亩均纯收入超2000元。”昌宁镇中胜村党总支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杨在宏说。
为拓宽销售渠道,中胜村与遵义红满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同时引进多个辣椒新试验品种,既满足了不同订单需求,又为农户持续稳定增收提供了保障。
除了这些常见蔬菜,特色蔬菜沙葱也迎来大丰收。大坝镇八一村近9000亩露地沙葱郁郁葱葱,工人们熟练收割、分拣、过秤,冷链运输车整装待发。民勤特殊的气候条件赋予沙葱醇厚口感与丰富营养。露地沙葱每年可采收3至4茬,亩产效益显著。
大坝镇沙葱迎来丰收
大坝镇八一村党支部书记甄作军自豪地说:“沙葱产业已成为八一村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和富民强村的主导产业。目前已建成3000多亩标准化露地沙葱种植基地,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实现规模化发展,每亩纯收入超2万元,还带动了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等配套产业,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务工人员严秀琴笑着说:“在家门口打工,从早到晚能挣300多元,去年靠沙葱产业收入盖了新房、添了家电,沙葱真是致富的‘金苗苗’。”
从供港蔬菜到特色沙葱,从西兰花到马铃薯,如今的民勤县,蔬菜产业已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近年来,民勤县将蔬菜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种植模式、延伸产业链条,有效延长了蔬菜供应和销售时间,实现了“全年有菜、四季供应”。
如今,民勤县的蔬菜不仅丰富了各地市民的“菜篮子”,更鼓起了当地农户的“钱袋子”。在产业兴农的道路上,民勤县正以蓬勃的活力,让这片大漠边缘的土地,处处洋溢着“蔬”香与希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记者:仲春燕)
编辑:李玉红 审校:李筱 责任编辑:李禄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