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真相曝光之后,杨某媛和武汉大学就在“装死”,试图让风波平息,然而人总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之前还在炫耀自己的博士学位,如今恐怕也保不住了,她在知网上的论文下载量已突破32万次,它俨然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学术抽检”。
果然在她的论文中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她对论文中出现的“《离婚法》”和“1049年”等令人啼笑皆非的低级错误,轻描淡写地归结为“笔误”、“误删”和“确实写错了”。
这种避重就轻的态度,显然无法让公众信服,更通不过专业人士的审视。
漏洞百出的“学术说明”
杨某媛附上了一份未公开的学术说明材料,试图为自己辩护,她对论文中多个表格“分项值的加和不等于总值”的核心数据问题,抛出了一个名为“拟面板回归”的数据处理方法作为挡箭牌。
然而,这个解释在专家眼中同样站不住脚,多位经济学领域的教授和学者指出,即便作者是参照前人研究构建所谓的“拟面板数据”,也必须在论文中详细阐述为何这种方法适用于本研究。
而她的数据处理过程、异常值的剔除标准等关键步骤,都应有明确的说明,杨某媛的论文和后续解释中,恰恰缺少了这些最核心的论证环节。
一位西南地区高校的经济学讲师直言,论文所使用的模型需要经过一系列检验才能证实其有效性,这些在杨某媛的论文里都看不到。
北京某高校的一位经济学教授更是毫不客气地指出,即便作者现在对每一项质疑进行修改,也无法改变一个基本事实:这篇充斥着多处笔误和不规范现象的论文,在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算作合格,它当初就不应该通过。
至于被网友质疑与《现代世界警察》期刊上某篇文章高度相似的段落,杨某媛辩称“客观事实的描述表述相似是正常现象”。
这种说法更是苍白无力,多位受访者表示,这是否构成抄袭,仍有待专业的审查机构来最终认定。她的回应,恰恰从侧面证实了原论文存在着巨大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个半月的“龟速”调查
面对汹涌的舆论,事件的另一主角“武汉大学”,其态度则更令人玩味,早在8月1日,武大就公开发文,表示要彻查、复核杨某媛的论文。
然而,一个半月的时间过去了,直到9月16日,这份万众期待的调查结果依旧毫无踪影,官媒接二连三地点名,专家学者轮番解读,几乎是把问题清单摆在了武大面前,可校方却仿佛连“抄作业”都懒得动笔。
这种拖延和置身事外的态度,让公众的耐心逐渐消磨殆尽,问题也从最初要求为肖同学撤销处分的单一诉求,演变成了对整个学术界公信力的拷问。
同样让人觉得事有蹊跷的还有知网的操作,在一天之内先下架再重新上架杨某媛的论文,这短暂的“消失”时间里发生了什么?
是否有人对论文进行了修改?这些疑问都加剧了外界对背后是否存在暗箱操作的猜测。武汉大学的不作为,无疑是这场风波不断升级的关键推手。
学位不保?教育部早已布下天罗地网
杨某媛的学位真的会被撤销吗?这并非危言耸听,有教授解读了相关机制,国家对于学位论文的质量监管,早已布下了一张“天罗地网”。
根据教育部早在2014年就印发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每年都会对硕士论文进行抽检,比例大约在5%左右。
抽检流程相当严格,每篇论文会送给3位同行专家进行评议,只要有2位以上专家给出“不合格”的评价,该论文就会被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
到了2021年,这项抽检工作更是覆盖到了本科生论文,可以说,教育部对问题论文的管理,呈现出“全面从紧、处罚从严、责任到人”的清晰态势。
一旦论文被抽检发现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最严厉的处罚便是撤销作者的学位。
杨某媛的论文如今被数十万网友“云抽检”,被多家官媒和众多专家公开“差评”,其数据混乱、历史常识错误等问题板上钉钉。
如果这样一篇“学术垃圾”还能保住“优秀论文”的头衔和硕士学位,那对天下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而言,无疑是最大的不公。
许多人认为,杨某媛的案例或许会成为一个典型,成为学术界“杀鸡儆猴”的那只“鸡”,用以警示后来者,肃清学术风气。
笔者以为
在这场风波中,最讽刺的一幕莫过于杨某媛在给媒体的邮件中,竟也提出希望对她的论文有一个“公正的学术评价”。
看到“公正”二字,实在令人觉得可笑,因为从整起事件的源头来看,无论是武汉大学对肖同学的处理,还是杨某媛本人在面对判罚时的态度,都与“公正”二字相去甚远。
事情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舆论如此猛烈,归根结底都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成年人要为自己的事情付出代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