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中美第四轮贸易谈判前夕,美国突然将23个中国实体列入“很名单”,很明显是想提前给中国来个“下马威”,然而就在谈判的第一天,特朗普却突然在社交媒体发文“认怂”了。
那么,谈判当天到底发生了什么?特朗普此番表态,又会不会影响谈判的走向?
特朗普发文承认美国落后
9月14日,西班牙马德里,中美代表谈判会议室的门紧闭了整整六个小时,当门再次打开时,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美方代表,财长贝森特只对媒体抛下一句“明天早上再开始”,便再无多余评论。
然而,就在全球观察家们解读这微妙的外交信号时,真正的大戏却在社交媒体上拉开了帷幕。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谈判仍在进行的关键时刻,突然罕见发了一篇长文。这篇文字,与其说是谈判策略,不如说是一份破天荒的“认输”宣言,一份坦白。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的坦白,几乎是把“美国优先”这句响亮的口号撕开了一道口子。他直言不讳地承认,美国在许多关键领域已经落后了,必须向其他国家学习。
他举的例子具体得令人心惊:“我们的造船业,曾经能做到一天下水一艘船,现在呢?一年都造不出一艘!”这番话,无异于戳破了那个伟大强国的幻象。
这不是危言耸听,冰冷的现实数据,比任何政治家的言论都更有说服力。就在去年,全球新船订单中,中国拿下了惊人的1700艘,而美国的船厂只接到了区区5艘。
在全球造船业的版图上,中国占据了半壁江山,市场份额高达50%,而那个曾经的海洋霸主,如今只剩下微不足道的0.13%。这种差距,甚至已经影响到了五角大楼的战略考量,让他们在寻求与中国直接冲突时不得不掂量再三。
为什么会这样?问题远比想象的更深。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成本问题,而是一场深刻的劳动力危机。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的芯片工厂项目,就因为找不到足够的技术工人而被迫推迟投产。
更令人担忧的预测指出,到2033年,美国制造业将新增380万个就业岗位,但其中将近一半可能因为无人可用而空置。
这让特朗普的解决方案显得格外矛盾和一厢情愿,他一边挥舞着大棒打压竞争对手,一边又在文中呼吁:“欢迎你们带着技术和人才来美国,来培训我们的员工。”
这话听起来,就像是在恳求对手来帮自己补课,一个正在被你全力遏制的大国,又有什么理由要来为你培养产业工人和技术骨干呢?这面镜子,照出的正是“伟大”口号与产业空洞之间的巨大鸿沟。
美国已黔驴技穷
为了给马德里谈判增加筹码,美方在会前可谓是动作频频,摆出了一副极限施压的架势。然而,这些看似凌厉的招数,却更像是在挥舞一堆生了锈的工具,不仅没能砸开对手的防线,反而震得自己手疼。
关税大棒,是特朗普最引以为傲的工具,他不止一次宣称,关税政策成功为美国国库带来了数万亿美元的收入,但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关税战打响以来,制造业的就业岗位非但没有回流,反而累计减少了4.2万个,光是8月份一个月就流失了1.2万个。普通民众的日子更不好过,CPI同比飙升4.2%,一个中产家庭每年的生活支出凭空增加了1900美元。
更要命的是,这根大棒本身也快要断了。联邦上诉法院已经裁定,总统无权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来加征关税,如果最高法院维持原判,美国财政部可能要面临一笔高达7500亿到1万亿美元的巨额退款。
科技围堵是另一件失灵的工具,谈判开始前两天,9月12日,美国商务部又将23家中国实体列入了出口管制清单,其中13家是半导体企业,意图精准打击。
中方的反击来得迅速而精准,第二天,9月13日,中国就宣布对美国发起集成电路反歧视和模拟芯片反倾销调查。
与此同时,中国也亮出了稀土这张王牌,对钐、钆等7类中重稀土物项实施精准的出口管制,采取“有条件开放”的审批模式,牢牢掌握着战略资源的主动权。
更让“小院高墙”策略显得尴尬的是,华为、中芯国际等中国企业在关键技术上的突破,正在让围堵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反倒是美国自己的企业叫苦不迭,受出口限制影响,英伟达在华收入占比从20%暴跌至10%以下。
最后,那个曾经牢不可破的盟友体系,也出现了肉眼可见的裂痕。美国试图构建一个“反华关税联盟”,号召盟友们一起对华征收高额关税,结果应者寥寥。
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英国,要么反应冷淡,要么行动迟缓。反观中国,地缘政治空间却在不断拓展,伊朗总统访华后要求加速落实中伊25年协议,印尼总统也短时到访加强合作。
如果说产业空洞和工具失灵是美国的“硬件”问题,那么其对华政策的混乱和摇摆,则暴露了更深层次的“软件”危机。美国似乎陷入了一场深刻的逻辑悖论,在自我伤害的闭环中迷失了方向。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TikTok,一方面,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对TikTok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要求,不仅要强制剥离,还必须交出运营控制权和核心算法。中方将此斥责为赤裸裸的“技术掠夺”,并明确表示绝无让步空间。
可另一方面,特朗普却在社交媒体上哀叹本国技术落后,恳求外资带着技术来投资。这种一边要抢劫,一边又在乞求的姿态,堪称“精神分裂”,让外界完全看不懂美国的政策目标究竟是什么。
这种政策迷航,又被置于一个更加宏大的经济困境之中。美联储正面临着一个两难的抉择:是降息以防止经济衰退,还是维持高利率以对抗顽固的通货膨胀?无论怎么选,都是一条荆棘之路,这种宏观层面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削弱了美国在谈判桌上的底气和自信。
结语
特朗普在马德里谈判期间发出的那篇长文,绝非一次偶然的口不择言。它更像是一次压抑已久的集中爆发,一面破碎的镜子,清晰地照见了美国产业空心化、外交工具失灵和政策逻辑混乱这三大系统性困境。
马德里谈判桌上的僵局,也并非简单的利益分歧,而是这些深层结构性问题在外交场上的直接投射。当一个国家连自己需要什么、能做什么、该怎么做都陷入迷茫时,它又如何能在谈判中拥有清晰的路线图和坚定的立场呢?
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似乎已经不再仅仅取决于谈判桌上的讨价还价。更深层次的决定因素,在于美国是否能有勇气直面镜中那个矛盾、焦虑且虚弱的自己,并着手解决其内部的结构性顽疾。
否则,任何协议都可能只是在战略迷航中的一次短暂喘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航向。未来的博弈,将不再是技巧的比拼,而是耐力与战略清晰度的终极较量。
信息来源:
直新闻2025-09-14《中美经贸高层马德里开谈,能否达成协议?|冰镇热点》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09-15《看看咱们是如何见招拆招的!中美经贸磋商前夕中方连出“重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