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至今想不通:一个没留过学的中国人,凭什么造出于敏构型?大家从不否认美国的技术先进值得学习,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一位从没有在国外学习过的中国人,却成功研究出了于敏构型,氢弹的主要课程就这样被破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
于敏可算是中国核武器发展的核心人物,正是他所创造的“于敏构型”的成功,我国才能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不仅原子弹试验成功,连氢弹也成功“拿下”。但西方都很好奇,于敏是怎么做到全程没有借助西方的帮助,单凭着自己和国家的支持就成功解开了这一大难题。
1960年,钱三强找于敏商量氢弹原理的研究需要提上日程。在此之前,于敏一直在中科院进行核物理的理论研究,根本没有接触过实操。钱三强这一找,可以说是让于敏完全转换研究方向,从理论变成实践,变成应用研究。
而且我国之前从来没有核研究的先例,当时唯一有这项技术的国家自然不会愿意大方分享,于是他们就只能“闭关研究”。
面对种种困难,于敏根本没有思考很久,而是立即听从安排,开始着手研究氢弹。
那时,我国正面临困难。其他国家都虎视眈眈地盯着我国这块肥肉,伺机冲上来咬上一口。核武研究必须展开并且成功,这不仅是提升国家实力的表现,更是我国在国际站稳脚跟的基石。
随后,于敏等一众氢弹研究人员开始闭关,他们的信息从大众视野中消失,这一闭关,就是整整28年。
![]()
在研究过程中,于敏遇到过很多困难,但他都坚持扛了过去。其中最叫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一把尺子。可以说,氢弹研究的完成离不开这把计算尺。
在那时,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同时进行着,但是我国只有一台性能匹配的电子管计算机。经专家评估后,这台计算机需要将大部分的时间用来辅助原子弹研究,能匀给氢弹研究的时间非常少。
但于敏自然没有那么多时间等,就算没有工具研究也不能停。于是他便带领大家使用最原始的办法,直接“人工”计算,每个人拿着一把计算尺就上了“战场”。
到了1964年,于敏和同伴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光是研究成果报告都不下出具了69篇。
1966年,于敏团队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他们设计了一套基本完整的理论设计方案,于敏立马兴奋的向邓稼先分享了这个好消息。
![]()
但是国家机密自然不能在电话里说出口,毕竟他们平常都是保密工作,连名字都不能暴露的,于是这二人就开始说起了只有自己能明白的暗号,于敏暗示自己这边有了突破,于是邓稼先立马开始动身,亲自去与于敏会合。
1967年6月,中国的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破。从原子弹到氢弹的原理突破时间上来看,中国的速度是最快的,而且我国还是独立完成的,于敏从来没有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外出学习过其他国家的技术。
于敏在极差的条件下,照样完成了氢弹的研究,一把计算尺在于敏的手中发挥出了最大的作用,于敏构型实至名归。
参考资料:
28年隐姓埋名,他用一把计算尺写就传奇 | 于敏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我国氢弹之父于敏去世,享年93岁丨澎湃网
于敏贡献有多大:全球氢弹仅两种 于敏构型是其中之一丨观察者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