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李歆(新锐青年艺术家、安徒生国际艺术奖首位中国合作艺术家)
访谈时间:2025年9月15日
访谈期数:第11期
华民网《名人堂》:您好,我是《名人堂》访谈栏目主持人小华,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自己及您在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
李歆:大家好,我是沐歆子。和许多怀揣艺术梦想的人一样,我对绘画的热爱,自儿时起便如星星之火,一路燎原至今。在艺术的漫漫长路上,我的父母始终如明灯般引导着我、支持着我。我的艺术之梦,萌芽于安徒生童话的奇幻世界,受启发于母亲织毛衣时那精美的图案,在启蒙美术老师的耐心教导下茁壮成长,又在艺考专业老师的精心培育中枝繁叶茂。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再到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我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一路斩获无数奖项。大学时期,我的作品曾一度陷入追求“华丽的好看”的误区。后来,在导师的悉心指引下,我回归童真与玩趣,终于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李歆接受媒体采访
毕业工作后,我既是美编、插画师、设计师,又是记者、创意人。在跨界角色的不断变换中,我深入思考人生。工作中,我负责日常新闻漫画创作、专栏创意插图绘制、采访报道撰写、杂志排版设计以及品牌全案策划等,始终坚持不懈地追寻着自己的艺术理想。我在艺术的熏陶中长大,对艺术的追求,就是不断向更多优秀的艺术家学习,在持续的学习与洗礼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艺术定位。
在我看来,艺术是一场与自我的深度对话,是不断放空自我,又不断与自己斗争的过程。明代诗人张岱有言:“学海无边,书囊无底,世间书怎读得尽?”如今,这句话也常被用来形容艺海的无涯。其实,搞艺术远没有外界想象得那般浪漫。在这个过程中,我时常患得患失,遇到瓶颈时更是焦灼万分,常常陷入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中。艺术就像是我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我虽难以完全掌控它,却又始终无法放下。2019年至2022年期间,我再次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这也让我重新思索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李歆作品展览
我认为,艺术需要长期的熏陶,就如同一个人的气质是其所处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一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艺术眼光和鉴赏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
华民网《名人堂》:请您介绍一下您的代表作品,并谈谈作品的创作灵感、思路以及产生的影响力。
李歆:王阳明曾写道:“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我们应不断深耕自己,在心境、实力、德行等方面持续提升。当一个人历经沧桑风雨,寻寻觅觅之后,终会明白,一切繁华终将消逝,唯有心灵的境界,能让我们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泰然自若。
我大学专业是视觉传达艺术,当时便对穆夏的作品和风格痴迷不已。在毕业设计中,我巧妙运用童话世界元素,创作了《高跟鞋花朵》系列作品。毕业后,我的工作大多与插画艺术紧密相关。由于工作原因,我频繁前往贵州各地采访,深入感受那里古朴的人文风情,聆听贵州的民族故事。于我而言,创作灵感源自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不断积累与融合。
李歆《爱情视觉系列》作品
傅抱石先生曾说:“中国绘画是最精神、最玄哲的学问。”倘若在绘画表现中过于强调技巧,而忽略了绘画本身的精神和内涵,对创作者来说无疑是舍本逐末。书就像是一个不断翻页的广阔空间,它启发我尝试用纸构建出更为宏大的艺术世界,而插画艺术则是我在这个过程中自学探索出的创作手段。
传统手绘和数字插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这就涉及到工艺与手法的问题,我常运用“一些方法去获得图案”,其实方法并不重要,它只是实现创作目标的载体。
在创作中,我除了运用传统的针管笔手绘,还会借助数码数控丝网印制技术。比如“安徒生奖牌”的创作,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在前期设计阶段,我采用了数位屏绘制的方式。我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社会和自然,大多由对称之物构成,这种对称性无形之中塑造了我们的审美观念。在设计“安徒生奖牌”时,我试图用线条的装饰感来呼应故事本身的趣味性,通过数码数控手段进行创作,营造出“人中有故事,故事中有人物”的艺术氛围,整体与细节相互呼应的独特艺术效果。
其实,艺术是相通的,旁征博引,文学、戏曲、舞蹈、音乐等艺术门类,都能让我们从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就像在这次创作中,我融合了凸版体验和盖章打卡的元素,让更多观者能够通过独特的表现形式读懂作品中的文化内涵,使精神思想得以释放。无论采用何种手法,都是对作品情绪的一种表达。
华民网《名人堂》: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学习历程,往往会影响其作品创作。请您分享一下影响您创作的最难忘的成长经历或者学习经历。
李歆:人与自然宛如一本神奇的生命天书,而艺术就像一把特殊的钥匙,为我打开了探索这本天书的无尽奥秘之门。它为我架起了无数通往未知世界的桥梁,让我得以深入探索生命与自然、现实与精神的未知领域。
贵州这十年的发展,恰是我青春的十年。在这流转的光阴中,艺术如同一束永不熄灭的灯火,照亮了人类文明的漫漫征程。对于青年艺术家而言,成长更是一种坚守。时光匆匆,一年又一年,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我寄情于华夏文化,执着于现代艺术的探索与创新。经过不懈努力,我终于成功举办了自己的艺术个展《追古溯今 万象无极》。这是一次对过往艺术探索的总结,我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重新定义艺术,通过独特的创作手法,将装饰性、抽象性和艺术性完美融合,使中国文化与现代艺术形成一个独特的艺术标识。
李歆《阳明心学》作品
在我最新创作的代表作《华夏文明的彩陶文化》中,巧妙融入了符号、图腾以及简约古老的线条美。我想,这也许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山有大美而不言,人有大爱而发掘。艺术是一条探寻人与世界精神与真谛的漫长道路,我能踏上这条从艺之路,无疑是我人生最大的幸运,也是我最美好的享受。
从图像的构成到色彩的运用,从题材的选择到风格的塑造,每一幅作品都是我对生活的一次深刻感悟,对艺术的一次执着追求,对时代的一次精准把握。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艺术的舞台上尽情放飞激情与创意,传递着生活的美好与情感。艺术是可视的旋律,线条的变化和起伏的节奏,与音乐、舞蹈虽形式不同,但殊途同归。无论节律、笔触、色彩、音调还是势态,皆是为了追寻人性之关怀,抵达人类普遍精神之本质。
观书赏画,意会而已。书、画之艺,博大精深。本次展品中的很多作品都是经过时间的慢慢沉淀而成,我还与贵州非遗传承人展开合作,将刺绣、蜡染等艺术精品融入展览之中。这些作品饱含深情,点画之间畅抒胸臆,只愿观者能通过作品“追古溯今、万象无极”,追古人之文化精髓,溯今日之艺术潮流,感悟到世间万物皆有可能是艺术的化身,以及我对工作、艺术、生活的深刻感悟。展览还为新时代新青年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打卡体验,目的是让观者在观展过程中真正了解文化,感受艺术的快乐。“常将不尽还天地,别有无穷待古今”。倘若观者与作者能够穿越古代与现代的时空界限,直达心灵之化境,那将是我莫大的荣幸;若能实现心灵相融,同时,我还制作了线上3D展览,从整体效果来看,这次展览对我而言已经达到了预期目标。
华民网《名人堂》:活到老学到老,请您给大家推荐一本或者几本学习进步的书籍,供大家参考学习。
李歆:我特别喜欢阅读散文集,因为我觉得散文这种题材对我的创作有着一定的启发和帮助。读书那会儿,史铁生、毕淑敏、周作人、鲁迅、林语堂、沈从文、朱自清、徐志摩、巴金等作家的作品,我都喜欢在闲暇时光细细品读,还会为喜欢的作品配上一幅小画。我还尤其喜爱读童话故事,以至于在创作中常常选择童真体裁。
我十分欣赏穆夏的插画风格,每次欣赏他的作品,都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作品流露出的韵味与澄澈空灵的气息,都令我无限神往。
李歆《酸汤印象》作品
对于常规创作,我通常会先寻找素材,确定一个切合主题的插画风格,然后精心调整细节,把控整体效果。阅读和行走是我获取灵感和拓宽视野的两大法宝,无论是灵魂还是身体,都需要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拓宽和前行。
人物简介
李歆毕业于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跨界新锐青年艺术家、北京中外美术研究院理事、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贵州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网络协会会员、贵州新闻工作者会会员、绝对贵州设计协会委员,深圳插画家协会(SIA)会员、贵州画报期刊传媒集团资深美编、创意品牌艺术顾问、安徒生国际艺术奖首位中国合作艺术家(奖牌设计者)。
设有李歆新锐创意艺术工作室,从事新闻出版、品牌顾问、包装设计等相关工作十余年,企业品牌顾问及导师。授课包括:“新锐VIS怎么做好”、“文化包装如何亮眼”、“线条的秘密”、“文创IP探索”、“贵州纹样的发现”、“漫说时政”等,艺术教育、教学论文多篇发表于核心期刊、CN期刊。
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美展、省级美展,多次入选国际、全国、省市级展览,并在省市级展览中多次获金、银、铜、优秀奖。
栏目介绍:《名人堂》是华民网、鹏岛财经、云传播策划主办,并在搜狐、网易、腾讯、百度、今日头条、新浪、凤凰等媒体平台发布传播的名人名家访谈栏目。该栏目主要专访各个领域的文化名家和行业名人,旨在将他们的精彩故事、传奇人生和独到的人生观点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出去,让更多人能够从中交流学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