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1928年那会儿,沈阳大帅府前拍的一张照片,现在看来挺有意思的。张学良和杨宇霆俩人站在那儿,身穿军装,看起来挺正式,但仔细瞧瞧站姿就知道不对劲。张学良双手自然下垂,身体微微放松,杨宇霆却双手背在身后,肩膀前倾,俩人中间还隔着点距离,眼神也没对上。这张合影拍于张作霖刚死后不久,杨宇霆被枪决前几个月,表面上俩人是奉系高层,实际关系已经拉得老长,权力斗争的苗头早露出来了。这照片不光是留念,还像一面镜子,照出奉系内部的乱象。
先说说张学良吧,他1901年生,张作霖的长子,从小在军营长大。早年进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学军事,毕业后一步步往上爬。1920年当上卫队营营长,1922年第二次直奉大战时率第三混成旅入关打仗,表现不错。1924年又打第二次直奉,奉军败了但他升了师长。1925年郭松龄反奉那事儿,他在前线指挥防御。1928年6月4日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他从北京赶回沈阳,6月21日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接管东北军25万人。那时候他才27岁,年轻气盛,但奉系老将们不服气,他得一步步稳住局面。
杨宇霆呢,1885年生,比张学良大16岁,早年家穷但聪明,1909年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炮兵,1910年毕业回国。加入奉军后升得快,1913年当奉天巡防营炮兵营营长,1916年进督练公所当教官,1918年总办。1920年帮张作霖整军,1922年任黑龙江督军,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当总参谋长,策划作战。1925年郭松龄反奉,他建议借日本关东军帮忙,事后还直接下令杀了郭松龄夫妇。1926年任安国军副司令,1927年奉天督办,掌控东北军政,手握10万兵。杨宇霆在奉系是元老,绰号“东北小诸葛”,但他自视高,作风强势,树敌不少。
俩人的矛盾不是一天形成的,得从奉系内部派系说起。奉系分士官派、陆大派啥的,杨宇霆是士官派代表,郭松龄是陆大派,张学良偏向郭。郭松龄是张学良的老师,两人关系铁,郭治军严明,1925年反奉前就和杨宇霆不对付。杨宇霆得宠,郭觉得不公,尤其第二次直奉大战后,杨得江苏督军,郭没啥赏。郭反奉时点名要除杨宇霆,带7万大军从山海关打到锦州,直逼沈阳。张作霖慌了,杨宇霆献计请日本关东军出兵,飞机轰炸郭军,郭败了。12月25日郭夫妇在巨流河被俘,杨宇霆没等张作霖同意,就让卫队枪毙,还曝尸三天。张学良本来想救郭,听说后气炸了,从此把杨宇霆当仇人,看他就是卖国贼和杀师凶手。这事儿埋下大隐患,杨宇霆也没当回事,继续拉帮结派。
张作霖在世,杨宇霆还收敛点,怕老大。1928年6月张作霖一死,杨就放开了。他是元老,轻视张学良这年轻人,常在会议上指手画脚,不给面子。奉系人事,杨绕过张学良,直接调兵遣将,比如黑龙江部队一动不动就派出去。经济上,杨管税收和建设,自己一套计划,不汇报。张学良的命令老落空,他成有名无实的老大。一次军粮分配,杨当众拍桌子,质疑张学良偏心年轻军官。张学良忍着,但私下拉拢陆大派,稳住亲信。杨宇霆还和日本有联系,关东军那边走动多,张学良警惕但没证据。奉系内部派系斗,杨拉士官派,张重用陆大派,部队调动常卡壳。杨宇霆仗着资历,觉得张学良是阿斗,得辅佐,但实际是架空,权力斗争白热化。
再一个大分歧是东北易帜。1928年北伐赢了,蒋介石南京政府统一大半中国,张学良觉得大势所趋,得归顺,升青天白日旗,全国一统,还能抗日本。12月29日他下令易帜,全军换旗。杨宇霆死活反对,他想东北独立,和其他军阀联手抗南京。杨担心易帜后奉系利益丢,权力减,还想靠日本撑腰。易帜前,杨劝张学良别合作,多和日本亲近,争论激烈,杨态度硬,甚至威胁带人走。张学良失望透顶,杨的亲日让张更反感。易帜典礼,杨没参加,还拒不接受任命。蒋介石派人来谈,杨自作主张,让对方先去滦州见他,他的公馆成官僚巴结地。张学良气不过,杨这举动像在抢风头。易帜后,杨表面服从,实际操控铁路和外交,绕张决策。张学良的统一路线和杨的自治亲日,彻底对立。
这些积累到1929年1月,中东路事件成导火索。中东路是东北铁路,苏联控制权敏感,杨宇霆和常荫槐想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常任督办,涉及苏联日本权益。张学良知道这事儿外交风险大,得慎重。1月10日下午,杨和常拿文件逼张签字,张解释需考虑,杨不听,坚持要签,还带威胁。张提议先吃饭冷静,杨拒了,走人。张学良忍无可忍,召警务处长高纪毅,下令处决。高震惊但执行。晚上,杨和常以为同意,又来,张借口拿文件出门,士兵冲进枪毙,杨44岁,常也死。事后张公布罪名,说他们阻挠统一、专权,还给家属银元安顿。
杨宇霆死后,奉系震动,但张学良稳住局面,东北军没大乱。他继续管东北,1930年中原因战派兵帮蒋,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张下令不抵抗,撤军。事变后他去南京,当副司令,1936年西安事变扣蒋,被软禁一生,到2001年在美国死,100岁。杨的死,后世争议大,有人说张自毁长城,杨经验丰富,有他东北不会轻易丢;也有人说杨跋扈,亲日,杀他保统一。张学良晚年后悔,说杀杨前不信命,杀后信了,觉得杨有功但威胁太大。郭松龄事件是根,杨的擅权和易帜分歧是枝叶,权力斗争是主线,奉系这摊事儿,本就乱。
其实想想,杨宇霆不是啥好鸟,他强势,自大,杀郭时下手狠,亲日卖东北利益。张学良年轻,接班难,杨不服就该滚蛋,但杀得太绝。奉系从张作霖强到散,就是内部斗。易帜是张对的,杨错,坚持钢丝策略,早晚栽日本手里。中东路逼宫是最后一根稻草,杨以为张好欺负,结果栽了。这事儿接地气地说,就是老将和新将的代际冲突,杨想当太上皇,张不干,东北这锅粥,谁搅谁倒霉。历史就这样,权力场上没真朋友,只有利益。杨死后,东北军弱了点,但统一了,抗战有基础。张学良一生起落,这杀杨是转折,西安事变更出名,但根在奉系内耗。
奉系内部,杨宇霆拉帮,杨派军官多,张得靠亲信顶。1928年下半年,杨管军政,张巡视部队,杨直接改部署。张的权威被架空,士兵都知道老将不服少帅。杨还和日本关东军走近,情报共享啥的,张派人监视。易帜后,杨操控铁路,修路时不报账,资金去向不明。张查,杨推脱。权力斗争到这份上,非你死我活。杀杨后,张清理杨派,升陆大派,东北军重组。1930年中原大战,张派20万东北军南下,帮蒋赢了,地位稳。但九一八时,军心散,撤退乱。杨若活着,或许多层智囊,但他的亲日,早晚出事。张杀杨,短期稳,长期隐患大。
话说回来,杨宇霆的智囊名头,实际有限。他帮张作霖打仗行,政治上短视。郭反奉,他逼的,杀郭更蠢,树敌。易帜他反对,错过统一机会。中东路他想抢权,忽略张底线。杨自恃元老,忘了少帅是继承人。奉系从绿林到军阀,杨功劳大,但晚节不保。张学良呢,年轻冲动,杀杨用抛硬币决定,传闻说正面杀反面饶,结果正面。
晚年他叹,杨若不死,东北防日强点。但历史没如果,杨的死,结束了奉系一派,开启张时代。东北沦陷,张软禁,俩人命运交织在乱世权力里。这张合影,站姿疏离,就预示了结局,杨的托大,换来枪决。张学良的果断,保了位子,但也留遗憾。民国军阀这帮人,斗来斗去,百姓遭殃,日本捡便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