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快速迭代,Agent(智能体)正成为全球科技圈继大模型之后最快形成共识的新风口。从巨头的战略重构到创业赛道的狂热跟进,市场似乎认定这是下一个全民下注的方向。然而,在C端产品密集涌现、开发者为之狂热的背后,真正跑通用户价值闭环的项目却寥寥无几,越来越多的产品陷入“用老需求套新技术”的焦虑。当热浪逐渐退去,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Agent究竟是一场范式重构,还是一次新的包装?
深入探究会发现,Agent的真正门槛或许并不在模型能力本身,而在其赖以生存的底层基础设施。从可控运行环境、记忆系统、上下文感知到工具调用,每一个基础模块的缺位,都是Agent从演示走向实用的最大阻力。这些底层工程问题,既是Agent从“潮流玩具”蜕变为“生产力工具”的最大阻碍,也恰恰是当下最确定、最高价值的创业蓝海。
在路径选择上,Agent领域呈现出“通用”与“垂直”的明显分野。通用Agent领域目前做得最好的是“模型即Agent”模式,即将大模型本身作为智能体核心,整合上下文、工具使用等组件,通过端到端训练实现信息检索、代码编写等基础功能。但这类通用需求基本被大模型公司主导,创业公司更适合从垂直领域切入。例如,后台工作中重复性强、高并发的标准化流程(如科研数据分析、文献检索),或前台需要7×24小时响应的语音交互场景(如物流沟通、医疗回访),都是垂直Agent的理想土壤。
值得注意的是,做Agent未必需要“以终为始”地追求完全自动化。许多成功案例显示,从Copilot(辅助工具)形态起步,通过收集用户数据、优化体验、占领心智,再逐步向自主Agent转型,是更务实的路径。例如,在代码开发领域,部分产品从自动补全功能切入,随着模型能力提升,逐步实现代码重构、后台异步运行等Agent特性,最终完成从辅助工具到智能体的跨越。
Coding(编码)被认为是Agent最具潜力的应用场景之一。编码环境规则明确、结果可验证,能快速构建数据飞轮,锻炼AI的核心能力。有观点认为,AGI(通用人工智能)可能最先在编码环境中实现,因为这里能让AI通过“万用之机”的特性构建和创造,甚至可能拿走大模型产业阶段性90%的价值。当编码门槛大幅降低,大量长尾需求被激发,可能引发“应用大爆发”——就像短视频工具让普通人也能创作内容一样,未来或许会有上亿“平民开发者”通过Agent实现创意落地。
底层基础设施的构建是Agent发展的核心命题。环境层面,虚拟机、浏览器、代码编辑器等“沙盒”为Agent提供安全可控的运行空间;上下文层面,记忆机制、信息检索工具、工具发现平台帮助Agent整合多源信息;工具层面,从简单搜索到复杂支付接口,构成Agent的“能力扩展库”。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将决定Agent能否突破“演示陷阱”,真正融入生产生活。
当技术热潮褪去,市场终将回归价值本质。Agent的未来,不在于概念包装,而在于能否解决真实问题:能否让科研人员从重复劳动中解放,让企业降低协作成本,让普通人实现创意落地。那些专注于底层基建、深耕垂直场景、构建数据飞轮的探索者,或许才是这场智能革命的真正赢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